饁擔羅田畔,婦媚依土旁;
兒童四五人,裸走拾穗狂。
──黃清泰〈宿貓霧戍田家〉

引詩中的「饁」(音頁),意指送食物給在田裡工作的農夫。農業社會稻作收穫時,大多全村里一起動員,彼此互助收割。農田主人則會準備點心,或甜食或稀飯,招待參與收成的農人。本詩中負責送飯、送點心的是年輕的女主人。稻作收割後,有些稻穗會掉落在田中,窮人家的小孩於是三五成群在剛採收過的田地上,尋找遺落的稻穗,歸為己有。努力、細心加耐心,一天下來也會積少成多,頗有斬獲。
明清以後,台灣的平原地區,多已墾拓開發。能引水灌溉的地方,早成沃野千里,遍植穀物,而其中主要的作物就是水稻。例如清道光年間,林占梅的〈憩內灣莊家〉詩,就有「平疇土沃肥秫稻」句;同治年間,陳肇興的〈肚山道中即景〉詩,也有「竹圍稻屋自成家」句。豐年時節,稻穀堆積如山,一片豐衣足食的繁榮景象。陳肇興另一首〈秋田四詠──穫稻〉詩描寫道:「黃雲重疊畝西東,一歲還逢兩稔豐。萬斛稻粱如阜立,數聲耞拂近年終。」用黃雲來譬喻連綿阡陌的金黃稻穗,以土山來形容纍纍堆積的收成稻穀。
原住民嗜飲酒,稻穀收成之後,除儲留年中所需的食糧外,大多釀製成酒。范咸的〈莊副使惠女貞酒走筆賦謝〉詩,就曾記錄及此:「裸人種稻手自舂,咀嚼作麴塵埋封」。首先用杵臼舂米,然後把米煮熟,由婦女咀嚼發酵成酒麴,再加以密封,即可成為美酒佳釀。(遠流出版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