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布隆(Dan Bloom)十年前創造Cli-fi這個新名詞,已通用於全球。
圖/記者江俊亮
【記者江俊亮專題報導】旅居台灣三十年的美國作家丹布隆(Dan Bloom),對全球氣候變遷非常關心,十年前他創造Cli-fi(氣候變化小說)這個新名詞,已通用於全球,他甚至錄製一段話送給二○九九年的大學畢業生,表達對氣候變遷的憂心與建議,期勉「未來人」永不放棄阻止全球暖化。
丹布隆是美國波士頓人,畢業於美國二十五所「新常春藤」盟校之一的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主修文學,曾在波士頓、紐約、阿拉斯加的美國報社工作,也曾在東京一家英文報社擔任記者。
擺攤賣書
創造全球名詞
一九九一年,丹布隆到台灣拜訪友人,被台灣的人情味吸引,索性住了下來。 曾在台北一家英文報社擔任助理編輯,後來旅居嘉義,以台灣生活經驗為主題,先後出版《我就是這樣哈上台灣》、《丹布隆哈上台灣夜市》、《流浪到嘉義》等中文書,及數本中英文童詩,甚至在夜市擺攤賣自己寫的書。
他說,二○一○年十二月某天,在夜市擺攤賣書時,突然覺得很冷,「我覺得氣候愈來愈極端,於是開始關注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等議題」, 隔年,他投稿英文報紙,創造一個全新的名詞「Cli-fi」,用於撰寫有關氣候變遷的小說和電影標題。
「這個詞是台灣送給全世界的禮物。」丹布隆說,當年他靈光一閃,將climate(氣候)和fiction(小說)結合起來,簡稱Cli-fi,意思是「氣候變化小說」或「氣候變化類虛構作品」,如今已成為全世界很多國家的流行用詞。
二○一五年,丹布隆建立一個名為「Cli─fi報告」的國際網站。協助他建置網站的是一名出身高雄的加州台商,非常關注氣候變化。如今,他每天都會收到來自德國、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瑞典、日本等國的科學家和小說家關於氣候變化的電子郵件。
「真的很感謝台灣人。」丹布隆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台灣人用中文寫科幻小說、製作關於全球暖化的科幻電影,在力行節能減碳之餘,也能透過各種媒體和YouTube閱讀Cli-fi小說和觀看Cli-fi電影,一起加入國際Cli-fi社區,「那是我的夢想」。
以身作則的丹布隆,平日出門必定以單車代步,只有出遠門才會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為了讓「未來人」持續關注氣候變遷,丹布隆特別去租一套學士服,錄製特別影片:〈二○九九年的虛擬未來畢業演講,將改變您對氣候變化的看法〉,發表在YouTube上。
盼找方法
停燒石化燃料
丹布隆在影片中向二○九九年畢業的同學們說,再過幾個月就將進入二十二世紀了,一百多年前,洛克菲勒大學的傑西.奧蘇貝爾(Jesse Ausubel)博士寫下「我們必須收緊圍繞煤碳的絞索」這句話。
他說,「剩下的時間不多了,希望你們這一代人,能找到一種方法來停止燃燒石化燃料,並找到減輕氣候變化對未來世界影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