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智
抗戰爆發後,國民黨為了從事政治宣傳,於一九三九年一月成立中央文化驛站,直屬於中央執行委員會祕書處,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才奉命撤銷。雖然這個消失的戰時機關早已被現代人遺忘,但是中央文化驛站的相關史料,仍有歷史研究價值,呈現當時在大後方交通運輸困難、各機關本位主義等面向的實況。
中央文化驛站創立之初,採取管理委員會方式,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交通部公路總管理處、郵政總局、教育部、四川省公路管理局等機關,各派代表擔任委員組成。
總站設於重慶,由管理委員會推定委員一人兼任主任,在各地設置分站,並設幹事及服務員生若干人。一九四○年改為總管理處。
由教育部、中宣部等機關負責供應書報,以翻印為主,徵集為輔。為減少運輸不便的困擾,在戰地(包括江南、蘇北、皖北、鄂東等地)分設印刷所十所,翻印各種教科書、一般讀物、報紙與其他宣傳品。
當初的設計是,由總管理處運輸書報至各戰區分站,分站運輸至各游擊區支站,支站運輸至戰地各縣辦事處,辦事處分發至各鄉鎮中心小學,再分發至各保國民學校,最後送達民眾。
這顯示中央文化驛站嘗試建構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書報運輸系統,其特色是由上至下的多層次轉遞,而且配送範圍擴及全國各地,並深入戰區。因此,這樣的工作並非少數專責人員所能負擔,不只要有交通郵務部門的支持,也需要地方教育人員兼辦業務。
不過在實際上,中央文化驛站的書報運輸受到戰爭影響,交通日益困難。對郵局來說,只有極少數的幹線公路能維持汽車傳遞,但自從滇緬公路被封鎖後,汽油缺乏,許多郵車停駛。例如寄往西北各地的書刊,只能改由人力馱力郵運,至少要一、兩個月方可抵達。可是宣傳品講求時效,需要及時送達各地,造成中央文化驛站很大的壓力,以一九四○年十一月為例,每月運送書刊的能力達二十噸,卻仍感不足。
中央文化驛站因為書報運輸的爭議,還曾經與軍事機關發生糾紛。
有一次正中書局交運給中央文化驛站的教科書,被成都車站司令辦公處扣留,認為夾帶教科書冒充宣傳書刊,不能義務附運,並向軍事委員會運輸總司令部告狀。
中央文化驛站解釋,教育與宣傳同樣重要,而且正中書局是國民黨的宣傳機關,所以代為義務附運。後來經軍事委員會函復,正中書局的教科書准予照章繳費附運,此事才告一段落。
總之,抗戰不只是前線的軍事作戰,也包括從大後方深入前線戰區的政治宣傳,中央文化驛站便是一個全國範圍的戰時書報供應系統,企圖為戰區民眾提供精神食糧,增強抗戰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