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普遍缺貨櫃、運費高漲,育苗業者警告,育苗土壤若不能如期進口,恐影響國內的冬季蔬菜供應。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台灣蔬菜冬季盛產,絕大多數都以穴盤育苗栽培,栽培介質幾乎都是靠國外進口;即將進入秋冬的蔬菜育苗期,95%以上使用進口的介質「泥炭土」,因為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國際上缺貨櫃、運費高漲供應卡卡;種苗業者示警,現已有部分作物開始下苗,若入秋後,仍無法順利大量育苗,恐影響國內的冬季蔬菜供應。
農委會表示,現階段栽培介質業者仍有存貨,且會維持原來價格供應,但到了9月、10月之後,若疫情仍持續,貨運、船運的狀況沒改善,新訂購的栽培介質有調整空間,農委會也開始規畫國產介質因應。
台灣蔬菜育苗協會祕書長楊世聖表示,國內大宗蔬菜育苗最旺季,落在中秋節前後,蔬菜育苗絕大多數都仰賴國外進口資材泥炭土穴盤育苗,尤其是冬季生產的大宗蔬菜;包括十字花科(青花、白花、高麗菜、白菜等);茄科(茄子、番茄、辣椒甜椒);以及葫蘆科(大小西瓜、絲瓜、胡瓜、絲瓜)作物等蔬果。
楊世聖說,「現在就是叫不到土」,泥炭土大多來自歐洲德國、芬蘭等地,因為運費高漲,國際缺櫃、塞櫃,以歐亞線運費來說,以前一個40呎貨櫃台幣幾萬元,現在已經突破1萬塊美金,美亞線也破9000美金了(約新台幣25萬元);運費價格漲了一、兩倍,運費比貨物本體還貴,站在種苗業者角度,根本買不下去,若育苗栽培土供應不及如何育苗?以初秋品種高麗菜苗、大白菜苗為例,一顆苗的售價僅6至8毛,青花菜8、9毛到1塊多都有,低價微利的種苗,無法承擔運費商品漲價的後果。
他表示,也許現階段還不吃緊,但7月並非蔬菜育苗的主要時間,等到中秋前後,冬季大宗蔬菜主要育苗期到,正需要大量育苗時卻缺土,才是真危機。
農委會種苗場場長張定霖則表示,因應未來可能的供應不穩定,會規畫推廣使用本土介質,比如,有些早期從東南亞進口的椰纖、穀物發酵物混拌,可取代部分栽培介質,或是3到5成用混拌的方式栽培,若真的屆時發生栽培介質進口不順時,可用各種的國產介質混拌使用因應。
水草介質缺貨
蘭花有換盆危機
另外,蘭花為我國最重要的外銷農產品,外銷年產值近60億,其中,蝴蝶蘭占超過9成,也同樣面臨介質缺貨的問題。台灣蘭花產銷協會祕書長曾俊弼表示,蘭花也有同樣的困境,蘭花栽培換盆需要的資材為水草,主要的進口國現在是冬天,因此水草介質大缺貨,「缺得很嚴重」,蘭花業者原本會在前幾個月補貨,但因為疫情延燒,物料、運費都大漲,栽培成本提高,業者在蘭花栽培換盆也受影響,協會正在規畫因應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