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人體百分之七十是由水分組成,但一般人常在口渴時才想補充水分,這麼做不僅會讓身體處於缺水的狀態,也容易引起其他疾病。水喝不夠可能會造成腎臟負擔,或是造成血液太過黏稠,導致血栓、提升心肌梗塞、腦中風等風險。
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可分為三大類,包括了凝血狀態、血流異常、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抽菸、肥胖的族群就易有凝血異常;久坐不動、行動不便、靜脈曲張等族群,易出現血流異常;日常生活受傷導致血管破裂、感染等,則可能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當然三者也能同時存在,情況愈多就愈容易引起血栓。
茶葉咖啡
易將水分排出體外
身體各處都需要水,包括心、腦、肺、肝、腎等各大重要器官,身體缺水不僅容易讓血液呈現濃稠的狀態,也會導致身體各處血流下降,造成阻塞。血栓風險提升,各器官的不良影響機率也會升高,包括心肌梗塞、腦中風、腎衰竭、肝衰竭、肺栓塞等。
根據人體需求,正常成人每天喝水量須達一千五百毫升至二千毫升,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會喝無糖咖啡、茶替代,但這些並不能當作水分來源,攝取過量反容易造成腸胃刺激、胃食道逆流,茶葉跟咖啡有利尿作用,更容易將水分排出體外。
當身體出現口渴訊號時,代表身體已經呈現缺水狀態,這時才喝水只能解除當下口渴,未必能真正解決體內的缺水問題,恐怕讓身體長期處於缺水狀態而不自知。尿量減少、顏色變深時,往往已是身體嚴重缺水的警訊,應盡快補充水分。
錯誤的飲水習慣可能出現其他問題,適時適量補充水分才能幫助維持健康。其實,一天喝到一千五百毫升的水量並不難,平均分攤為早、中、晚,跟著三餐一起喝,就能養成喝水習慣。
適時飲水
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在以下這四個時間點飲水,除了能解渴,還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有一定程度能避開血栓風險。一、起床後。不少人聽過,早晨起床一杯溫開水有益身體健康,因為清晨人體的生理性血壓會升高,血小板活性增加,加上睡了一夜的覺,排尿、皮膚蒸發及口鼻呼吸等,致使不少水分流失。
二、運動前後。不少人都習慣在運動後才喝水,其實運動前就應少量飲水,這能降低運動引起的脫水的風險。要注意的是,氣溫較高時,身體缺水速度也會加快,最好少量多次喝水,不要喝得太急、太快,以免增加心臟負擔。
三、飯後半小時。飯後不要立刻喝水,否則會沖淡、稀釋唾液和胃液,使消化酶的活性減弱,影響消化吸收。可在飯後半小時小口喝二百毫升的水,緩解餐後的血黏度升高。
四、睡覺前。人體熟睡時,體內水分會流失,造成血液中的水分減少,喝一杯不超過二百毫升的水,就可緩解。本文獲H+健康多1點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