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即生活】 工作與家庭的取捨

文/張孜寧 |2021.07.06
1203觀看次
字級

文/張孜寧

前一陣子,在我的臉書同溫層裡,已經維持好幾個月對性別單一想像的討論,從主流電影中編導對男女主角的刻畫開始,聊到身體自主權,甚至提升到用性別平等來看待少子化問題。各種討論區、訪談評論,一時間充斥著多元看法,沸沸揚揚地期望喚起大眾對性別、權力、資源分配等結構性問題的重視,而在這些討論中,確實也出現很多令人反思的大哉問!

比如,男性朋友好奇地問:「職場女性到底要如何兼顧家庭啊?我看財經雜誌很少講這個,職場女性受訪常有一種罪惡感,說自己遺憾無法陪伴子女成長;反之,職場男性只要感謝有位賢內助即可!」我對於朋友身為一位單身男性,卻能觀察到這個性別差異,當下甚為感動。

在資本經濟社會下,我們往往較為重視「看得見」的回報。因此,進入職場換得存款數字逐月增加的人,會被視為是這個社會的「生產者」;但成就這個社會運作的還有另一種人,他們的努力換得「看不見」的回報,比如,在家庭裡維持生活環境與秩序、照顧家庭成員的個別需求等。這些人就像職場上的幕僚一樣,為團隊其他成員抬轎,卻常被整個社會視為沒有生產力的人!

在一個有上述成見的社會結構下,加上儒化思想充分吹捧女性在家庭角色的重要性,如相夫教子、慈母手中線、賢內助、持家有方等等,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形容詞,全都直指女性的家庭工作。在男外女內的家庭分工前提下,女性不自覺在成長過程中,就先背上了照顧家庭的責任,預先學習家務工作的必備技能。

若是稍微覺醒的女性,堅持自我實現的理想,隨之而來的評語則往往是「內外兼顧很厲害」或是「幸有夫家支持、孩子體諒」,但我們何曾看過類似評語出現在事業有成的男性身上呢?

記得當時我回答朋友的發問:「過去女性的職場與家庭工作,從來沒有『兼顧』問題,只有『取捨』問題。」然而近期科技部宣布,每年將編列2億元預算,支持女性研究學者自診斷懷孕後至小孩3歲前,可替自己的科技部計畫再多申請一名研究助理名額,讓女性學者在育兒期間也能兼顧研究。政府此舉可為表率,也希望能有更多產業,珍視女性從業人員的職場貢獻與成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