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產地降雨,農民仍冒雨在田間採收。圖/農民提供
【本報台北訊】北農疫情風暴持續擴大,今起員工、承銷商必須持篩檢陰性證明才可入場,但已造成消費者莫名恐慌減買、少買,消費力薄弱重創蔬果產地,不少產地合作社場、農場訂單大減,或被通路要求出示證明,證明蔬果產品來源不是在北農拍賣拿的,農業圈困擾不已;公衛專家表示,北農事件是人與人的接觸傳染,跟蔬果魚肉本身並沒有關係,不要造成恐慌。
中部李姓蔬菜包裝場老闆說,北農事件「染疫的是人,不是菜」,他的產銷履歷各式蔬菜供應北部賣場,消費者莫名的恐慌不買,全退回來,現在蔬菜價格不便宜,被退回的各式包裝菜有青江、有綠花椰菜等等,天氣這麼熱,退回來全都黃掉不能吃,全都是耗損。
李姓蔬菜包裝場老闆說,進入3級警戒後,之前北農一天要叫1萬多包的菜,現在一天叫100多包或者完全不叫貨,一下子工人都來加班,一下子沒訂單全都放假,蔬菜不比電子產品生產可以說停就停,蔬菜會不斷生長,訂單時有時無,上游農民怎麼辦?
菜農林佳新表示,這兩天,西螺的大型合作社場、農場都被通路廠商問「你是不是拿北農的菜」,雲林西螺就是蔬菜最大產地,會供應北農菜,不會從北農拿菜;但最近頻頻被通路要求出示證明很困擾。
中華民國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明信表示,因團膳休息,現在也做蔬菜箱、肉箱等食材宅配,這幾天,確實有不少消費者詢問「蔬菜箱的菜是不是從北農進貨的」,他的蔬菜箱確實都從雲林產地直送,雖然蔬果跟疫情無關,但面對消費者的詢問,還是要不斷說明。
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他不斷澄清說明,新冠病毒不會透過蔬果表面的接觸傳染給人,過去有名的挪威鮭魚事件,最後也沒有證實是這樣;去年美國肉品工廠染疫事件,是肉品工廠密閉、溫度低,人與人的接觸傳染,也不是因為肉品本身。
陳秀熙表示,新冠病毒的病毒,會停留在的接觸面比較會是欄杆、手把、電梯這些地方,不會在蔬果上。蔬果有塑膠包封,不可能停留,即便裸菜,這是食品衛生安全問題,整理時要做好個人清潔衛生,這是平時就要注意的食品安全,跟新冠病毒傳染無關;就算是飛沫這種比較大的粒子,飛沫噴出的粒子就落地了,停留在空中的機會也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