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最早提出「文化立鎮」構想的前台北縣汐止鎮長廖學廣,引進國外藝文團體到汐止進行交流,同時汐止藝文工作者也參與汐止文化立鎮工作,可謂文化向下扎根的具體例證。如今,汐止市行政大樓豪華啟用,卻少了人文味,讓以「文化立鎮」的汐止,形成一大諷刺。
一九九○年汐止實施「文化立鎮」雖然汐止地方派系鬥爭、政治傾軋,卻在廖學廣執行的魄力下,仍完成其文化立鎮的夢想。但汐止市民萬萬也想不到廖學廣的文化理想,在其卸任後而消失,也讓更多人質疑,文化不能制度化延續,充其量只是政治花瓶而已,深為不值!
汐止文化網負責人鄭維棕說,廖學廣卸任後,接任鎮長周雅淑多少還有延續,但也差很多了,後續接任的市長更不用說了,而公所的實質文化推展近乎零。鄭維棕認為,文化資源的運用,公領域連想都不要想了,長久之計還是以私領域入手,由下而上的方式,讓花朵持續在民間盛開。
當地民眾認為市公所漠視文化層次提升的重要性,相對於一九九○年廖學廣推展「文化立鎮」後的文化盛景,實有天壤之別。廖學廣認為,缺乏文化認同的民族是悲哀的,人民缺乏合宜的教養和教化,會導至社會的脫序;這才使廖學廣在競選鎮長之初才以「文化立鎮」為訴求,希望將汐止這塊文化沙漠,耕耘出文化綠洲。
汐止「文化立鎮」之初,分布在各小學的小朋友,在戲劇、舞蹈等各傳統藝術項目的演出中,從中央的展演空間,乃至到歐美演出都受到好評,各地也爭相邀請演出;經過各大報媒體大幅報導後,讓汐止學童找到自信。
然而,時空遞嬗,今天的汐止,已不再是當年文化活動「強強滾」的榮景,在新住民積極遷入下,成為「馬路榮景,暗巷危機」的假象。而文化實質難以提升,即使是基隆河北岸汐止段的「夢想社區藝術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蔡聰明有心為藝文努力,也難敵派系的矛盾嵌制;遑論對地方政治的高危險,及文化組織的弱能,而難令新住民認同;在缺乏認同下,新住民只能將汐止當成「睡覺的城市」──下班回家睡一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