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及歐洲陸續解封之際,曾因防疫有成令歐美稱羨的亞太地區疫情卻升高;《紐約時報》指出,造成此現象最直接的原因是疫苗接種率太低,邊境封鎖措施固然能有效降低疫情,但無法終結疫情。
台灣、越南、泰國、澳洲近來都因疫情升高提升防疫封鎖措施,日本防疫緊急事態仍未解除。整體而言,亞洲只有20%左右的人口接種過至少1劑疫苗,在日本,至少接種1劑疫苗的人口不到14%,台灣拿到的疫苗即使全部打完覆蓋率也不到10%。
相對的,法國近45%民眾至少接種1劑疫苗,美國超過5成,英國超過6成。
報導指出,亞洲疫苗短缺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去年春天,當時歐美疫情嚴重,美國更因災難性防疫失敗,每天都有數以萬計民眾染疫和死亡;因此當時歐美將希望寄託在疫苗開發上,提供快速核准管道,砸下數百億美元保住疫苗。
但在澳洲、日本、南韓和台灣等亞太地區,由於邊境管控、篩檢或追蹤確診足跡都很到位,疫情相對不嚴重,這些地方自行開發疫苗能力有限,也不急於對未經完整試驗的疫苗投下大筆訂單。
亞太一些政治人物早前對於疫苗的態度,甚至是向民眾強調「不用急」。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王智弘就說,民眾對威脅的認知意識並不高,這也反映在政府作為上。其他原因還包括疫苗配送時考量當地疫情狀況,以及物流或製造過程延遲,影響亞太地區獲得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