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風光】 八萬四千法門 邁向健康大道

文/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2021.06.12
2521觀看次
字級
過堂時食存五觀,培養供養感恩心。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跑香時,邁開大步將手甩開,可促進淋巴回流。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佛學院作息與中醫臟腑經行對照圖。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修行在生活的每一個當下。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文/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新冠病毒疫情蔓延至今一年半,許多養生術、健康法伴生,佛光山叢林學院學生王毖穎以中醫學及過去行醫的經歷,觀察大眾的修行生活不離戒定慧,該吃則吃,該動則動,恰好與中醫順應四時、飲食與情志養生的觀念不謀而合。

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雙學士的中醫師王毖穎表示,她將臟腑經行時辰與佛學院作息時辰相互對照,發現有趣的關聯性,比方佛學院的早課、晨跑,是「大腸」運行時間,又與肺互為表裡,人體的皮表與呼吸系統在此時得到暢通,生理上氣沉丹田、肺活量增強,心神安定,免疫力自然增強。

早課的梵唄唱誦隨文入觀,將此清淨音聲供養諸佛菩薩,最後回向法界眾生,如此光明觀想,獲得無限的正向力量,怎能不精神?不歡喜?

過堂時,以「食存五觀」提醒行者對食物不生揀擇分別,並心存供養感恩,先供養諸佛菩薩,後感謝十方信施。齋堂的飲食包含中醫理論的五色、五味,可入五臟,在現代營養學中有豆類、蔬菜、堅果、米麵、水果等,營養具足,這屬於食療養生。

午齋後,學生在學院的成佛之道跑香,老師常提醒要「雙手甩高」。中午十一點到一點,為「心」的運行時辰,其與小腸、膽互為表裡,雙手甩高,有助淋巴回流,並增進血液循環;心主神明,中午養息,亦能讓接下來的課程神智清晰。

下午三時到晚上七時,臟腑經行對應「膀胱與腎」,同學出坡作務時會持咒、念佛,做自己的定課,於定中產生功德、智慧。晚上七時之後禁語,藉由不散心雜話,止息心中妄念。晚上七時到十一時,為心包經、三焦經運行時間,此時禁語,可以幫助思考有條不紊,三焦暢通,能通百脈。

王毖穎指出,過去發現有些病患服藥有會水腫、無法代謝或皮膚等狀況,無法用藥施針,也有人屬「臟躁」的症狀,雖在中醫臨床中有藥方,但多半還需從內心開導,才能對症下藥。

佛陀覺悟世間生老病死的根源,因此在《妙法蓮華經》比喻佛為良醫、醫王;而在《增一阿含經》也記載,佛陀為諸比丘說風、痰、冷三大患;此三大患有三種良藥可醫治:風患者,蘇及蘇所作飯食為良藥;痰患者,蜜及蜜所作飯食為良藥;冷患者,油及油所作飯食為良藥。此外,佛陀又說貪、瞋、痴也是人類三大患,分別以不淨、慈心、智慧等三藥對治,這是佛陀教導眾生調理身心病苦的良方。

學生心得

專修部一年級/知瑀

有天在大悲殿外澆花,看到陽光灑下的一刻,感受到花草樹木向著陽光生長,無非是說法,而自己為什麼不能生活得更陽光、更積極正面一些呢?從那天開始,我開始用心體會生活,將遇見的每個人、每件事、每個因緣當成老師,學習文殊菩薩的「遇緣則有師」。



英文佛學系二年級/戴君純

叢林學院沒有鬧鐘,大眾依傳統鐘板訊號作息,早上五點半起床,能運用的時間更多了。「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在晨起的鐘聲中,發願度眾,成就美好世間。



寺院行政系三年級/陳姵淳

在這裡我學習管理心的方法,如慈悲、智慧、謙虛、喜捨等,聞法之後,如理思惟實踐,藉由念佛、拜佛、懺悔業障,淨化身心。

佛光山叢林學院,歡迎報名就讀。 洽詢電話:07-6561921 轉 3001~3002(男眾) 2050~2053(女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