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建議慢性病患者,防疫在家,吃粽子應該要適量。圖/資料照片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端午節還沒到,卻有不少因為身體情況不穩定,回到門診追蹤健康狀況的高齡或長期慢性腎病患者,在幾項檢查後收到「紅單」,檢查報告超標指數飆升。經門診個案管理師了解,原來是近期宅在家,吃多了預備過節的粽子,導致飲食失控、營養失衡;醫師警告,別再「放粽」食欲,冒著洗腎風險吃粽子。
阮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任醫師林正浩指出,民眾避疫情宅在家的結果,很多人容易飲食失控,尤其端午節近了,料多味美的迷你粽,會不知不覺一顆接一顆的吃,不僅體重跳級,連血糖、血壓和血脂都會上升,導致讓長期罹患腎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友病情惡化。
林正浩說,鹹口味的粽子,不論葷素、都有米飯(澱粉),內餡也偏高油脂、高鹽分、高鈉及高鉀食材,如花生、堅果或五穀粽含有高磷成分,對腎臟疾患者是不必要的負擔;對於糖尿病患者,粽子的「危害」在熱量,一顆粽子平均熱量五百卡,比一碗兩百克白飯(二百八十卡)多。
他不建議腎友吃粽子,如果一定要吃,初期患者一天頂多只能吃一顆,最好分兩餐或三餐吃,醬料要少,並要搭配低鉀青菜食用,來平衡營養及增加飽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