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因應新冠疫情,全國在五月十九日升至第三級警戒,並延長警戒至六月十四日。但民眾第一個周末假期雖然「自主封城」,到了第三周已經「關不住」;面對不知何時解禁的政策,北市聯醫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表示,「學習新東西」可以讓自己保持正向心情,維持繼續在家的動力。
剛升三級警戒時,台灣民眾展現強大自律「自主封城」,街道上杳無人跡,捷運也滿滿空位,但時間久了已開始防疫疲乏,不僅北市市交工處指出「車流量增多」,捷運乘客也開始回籠,然而這波疫情並未下降,每日確診人數還是超過百例,三級警戒是否能在六月十四日順利解除還是未知數。
對於可能延長的禁令,詹佳真表示,一定要有「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找到「自我隔離」的意義比較能度過這些痛苦,她建議,就算是WFH(在家工作),也要維持規律的生活,每天可以先從運動開始,建立有活力的一天。
這段時間哪裡也不能去,就可以考慮把以前渴望追的戲劇列入清單,也可以計畫「解封後的旅遊」;詹佳真表示,藉由這段在家的時間,可以將旅遊計畫做得更完整,且看著這些圖片、簡介進行神遊,大腦也會產生愉悅的感覺。
另外,「學習新事物」不僅可以為每天規律無味的生活增添一些刺激、保持正向心情,詹佳真說,不管是學做菜、新樂器都是很好的方式,而且現在網路上有很多資源,每天開發一樣新菜色或是學習一首新曲目,都可保持新鮮感。
根據日本三一一海嘯事件,這些受災者走出痛苦最重要的方式是寫「感恩日記」,詹佳真說,每天找一件感恩的人或事並記錄下來,尤其想到還有第一線的醫護、警消人員在幫自己擋著,就能較為安於住所;但她也表示,人畢竟是社交性動物,保持群體感也很重要,因此加入自己最舒服的社交網絡、定期和他人聯絡,知道自己不是孤單一人,找到歸屬感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