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本報綜合報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塑膠雖然方便卻是生活中的隱形殺手。最新研究發現,人類每天吃下的白米中竟也含有「塑膠微粒」,尤其在超商超市中的冷凍即食白米中遭塑膠污染的可能性更大。
現代人依賴塑膠產品,不論是吃的、用的東西幾乎都是由塑膠包裝,而這些塑膠被丟棄後並沒有消失,而是變成另一個存在方式「塑膠微粒」散布在地球的各個角落。而目前可怕的是科學家在愈來愈多地方發現微塑膠,最新研究顯示,包含人們每天吃的米,尤其是現在忙碌家庭或是單身人士流行的即食白米,都有微塑膠的含量。
根據《科技新報》報導,澳洲昆士蘭大學旗下的「環境健康科學聯盟」採用先前對海鮮和污水、污泥、塑膠研究使用的塑膠定量技術,針對白米的塑膠分析發現,平均每 100 克生米有 3~4 毫克塑膠,每 100 克即食或預煮自購米飯有多達 13 毫克的塑膠。尤其是超商超市販售的冷凍即食米,是預先煮熟並採真空包裝,因此進入超市貨架之前,需要更多加工,導致塑膠污染可能性更大。
科學家表示,目前無法確認微波即食米的塑膠是從哪裡來的,只能推測塑膠在生產過程進入白米,而產生交叉污染,且使用時間一長,生產設備的塑膠會磨損,導致碎裂,讓這些細小碎屑進入米中。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塑膠製品都可能變成「塑膠微粒」充斥在生活中。圖/123RF
研究人員還測試 7 種塑膠,發現包裝、玩具和捕魚網使用聚乙烯最常見,檢出率為 95%,此外也發現少量聚丙烯(俗稱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俗稱PET或PETE)。
科學家表示,不只米飯,微塑膠也可能出現在其他穀物,如小扁豆或藜麥。塑膠微粒能上山下海無所不在,在貝類、啤酒和鹽也發現微塑膠。昆士蘭大學先前研究還揭露海產微塑膠含量,發現沙丁魚含量最高。
自 1950 年代以來,塑膠使用激增,一項研究估計,每一個人每週攝取2千片微塑膠,相當於一張信用卡大小。雖然近期科學界對微塑膠發現愈來愈多,但整體而言對微塑膠的研究還很新,因此對人類健康影響的了解也十分有限。科學家表示,未來研究中會結合塑膠尺寸和濃度,因微塑膠對健康的潛在影響可能取決於尺寸。
聽到白米竟然含有塑膠讓許多人恐慌,但研究人員認為人們不必擔心,白米微塑膠有辦法解決,只要洗米就可減少 20%~40% 微塑膠吃下肚。這項全球首項針對大米的微塑膠研究發表在《有害物質雜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