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重逢】 想你,在茉莉花開的季節

文/歐銀釧 |2021.05.21
2817觀看次
字級
黃槿樹的心型葉,常被用來做菜繭的襯墊。圖/歐銀釧
作者童年在澎湖。圖/歐銀釧
茉莉花開,香氣撲鼻。圖/歐銀釧
作者的母親歐碧玉女士。圖/歐銀釧

文/歐銀釧

爬上盤根錯節的黃槿樹,七歲的我,在茂密的枝葉間採摘心型葉,準備帶回去給母親做菜繭的襯墊。

冬日,我們一起在水井旁邊,把那些葉子洗淨晾乾。等到做菜繭時,母親把一個個包著高麗菜餡,捏成船型的菜繭擺在葉子上,放進蒸籠炊蒸。

這是童年最深刻的記憶。菜繭蒸好之後,滿籠香氣。我告訴母親,明年還要去摘葉子。

母親是農村婦女,生活忙碌,除了要到田裡種花生,到海邊撈海菜、出外撿柴,還要照顧菜園的蔬菜水果、養雞養鴨養豬、烹煮三餐;但是,無論多麼忙,她每天都會去看看古厝菜園水井邊那棵茉莉。

夏日,澎湖陽光炙烈,冬天東北季風狂嘯。出外工作時,她以布巾包裹頭臉,只露出眼睛。有時,我們和鄰居去海邊採海菜,她戴斗笠,揹著竹簍,牽著我的手。我是好奇寶寶,一路問著各種花草的名字,她一一解答。

最喜歡和母親在廚房煮飯,她在大灶的大鍋上翻炒,我幫忙看著灶裡的柴火。煮完飯菜之後,她以灶裡的餘灰悶個番薯給我,那是額外的食物,美而香。

大多數時間,我們吃番薯,或是番薯籤。番薯籤是將番薯收成後刨成絲狀,剉成籤、晒乾、儲存起來。平日煮一鍋番薯籤當主食。白米飯是很難得的,偶爾有盛起大鍋米飯之後,黏在鍋底的鍋巴,母親將它捲捏成飯糰,我歡欣捧食,享受香脆的滋味。年節時,她炸蔬菜丸子,高麗菜紅蘿蔔切成絲,拌麵粉入鍋炸,香氣四溢。

我讀隘門國小一年級時,母親得空會在沙地上教我寫字、畫圖。她在澎湖民眾補習班學會識字。那時政府普遍開設民教班,推行識字教育運動。

我九歲時,隨雙親搬到高雄岡山。父親忙著工作,母親為了貼補家用,在家中為歌仔戲班繡戲服,只見她長年拿著針線在布料上穿梭,在織物上繡出圖案。小小的客廳,被刺繡的架子占去大半,她忙著繡龍、鳳、鳥、花朵……我和弟弟妹妹在旁玩耍。

下雨時,她教我們在紙上寫下願望和祝福語,再將紙摺成紙船,放入門前的水溝,看著水流帶走一艘艘紙船,母親說,那些船將由水溝流到小河,進到大海。

「海神會收到嗎?」每次我都疑惑的問。「心誠則靈。一定會的。」她篤定的回答。

晚上,我做功課時,她會在旁幫忙削鉛筆。然後就拿著棒針編織,靜靜的陪我讀書寫字。她幫父親織背心和圍巾,也為我們四個孩子編織毛衣。衣服破損,她就拿針線或踩縫紉機修補。

我們在岡山的日子,生活依然清苦,全家省吃儉用,母親偶爾做饅頭、高麗菜包子、煎油餅,我們吃得很開心。

我在小學五年級時學騎腳踏車,母親彎著腰在後面扶車,「不要怕,媽媽在。」起初,心想有她扶著,我安心的往前騎。後來,我忽然回頭,發現她沒有扶著車子,而是站在路旁,看我騎車,我驚嚇得摔倒,怪母親未遵守諾言。她說:「媽媽只能幫你起步,接下來要自己學習,媽媽在心裡一直幫著你。」於是我壯膽再騎,學會騎腳踏車。

我念國中時,母親常常出外看醫生,有時候躺在床上好幾天。刺繡工作不能繼續。這段時間,我開始打工,騎腳踏車送報紙。之後,母親常出入醫院。放學後,我到醫院照顧她,夜間,把她病床下的小床拉出來,睡在她旁邊。

讀高中時,母親病況時好時壞。家裡常年有煎煮中藥的味道,中醫西醫都看了,她的貧血加劇,病情從胃不好轉為需要洗腎,多次轉到高雄求醫。父親忙著工作,為龐大的醫藥費煞費苦心。

有一天,她說,好久沒有回澎湖,不知道古厝水井邊那棵茉莉還在不在?好像隱約聽見有人唱茉莉花的歌。

後來,母親經過調養,身體好些。她又拿起棒針編織。

十八歲時,我到台北讀現為世新大學的世界新專三專圖書資料科。那是我第一次離家出遠門,母親把她存了許久的五千元拿給我,囑我小心帶著。

之後,母親寫了好幾封信給遠在台北的我,叮嚀三餐要吃飽,注意身體健康。我回信問她身體情況,她在信上說:「身體日漸轉好,一切平安,勿念!好好讀書。」其中一封信提到正為我編織淺藍色的毛背心,「再一個多月,就可以完成。」

那年寒假,我從台北搭火車回家,清晨才到岡山,一進門就看見臥病在床的母親。她怕我擔心,一直沒告訴我病情加劇的真實情況。

不久,母親又送急診,我在高雄的醫院照顧她。護士要我注意點滴瓶,一滴滴落下來的點滴,像是童年古厝漏水的雨滴。病況稍好之後,返回家中,她說:「你的毛背心可能無法完成了。」那年冬天,母親逝世,得年四十二歲。

母親離開我們四十二年了。我常常重讀母親寫給我的信。她在澎湖出生。最遠就是到高雄。

往昔,我們在澎湖海邊撈海菜時,年幼的我問:「海的後面是什麼?」她說:「等你長大去旅行,搭船、坐飛機去追大海,就會知道了。」

我在童年時期認識茉莉,彼時在澎湖老家菜園的水井旁,有一棵茉莉。母親日日在菜園灌溉、施肥、除草,特別關注那棵茉莉。有一年,茉莉花開了,她喚我聞聞花香,一股香氣迎來,記憶牢牢記住了。

從此,那朵茉莉花,那陣香,在心中迴繞。數十年不變。

常有人問我從哪裡學會創作?我總是說起母親,她是我的第一個寫作老師。她曾答應要教我做菜繭,但是,沒來得及學,她就往生了。後來,我沒再爬黃槿樹,沒再摘心型葉。

我在人生的大海追跑,一直沒追上一望無際的海,依然不知道海的後面是什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