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被統稱為「三蘇」。他們三人在中國文學史上,均獲得很高的成就,可說無人不曉。當時的人們說他們是「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也。」
父親蘇洵,二十七歲才發憤讀書,終成一位著名的散文大家。他的文章被評為「博辯宏偉、縱橫恣肆、氣勢淩厲」,在宋代就已是「洛陽紙貴」。從其文可看出他的政治抱負。他的主要論文是〈衡論〉、〈幾策〉、〈權書〉等等,大多是一些討論當世政治狀況的文章。
蘇軾,被林語堂先生認為是千百年來難得一見的全能才子。除了散文,他也寫詩詞;亦精於書、畫、音樂、醫藥等等。幾乎每一個涉及的領域,都有驕人傲世的作品。
比如,他的詞,既有婉約派,也有豪放派的作品。婉約者,如〈江城子〉、〈水龍吟〉等,讀來纏綿悱惻、溫婉動人,沒有其他詞人作品中的香豔之氣,被人評為「清麗舒徐」;另外,他勇於創新,他開創豪放詞風,把詞帶入嶄新的境界。他的前後〈赤壁賦〉、〈念奴嬌〉等作品,讀來氣勢縱橫,瀟灑隨性。
蘇轍小蘇軾兩歲,他的文章較為平穩嚴謹,作品以策論為主,也是個散文家。蘇軾讚他是「汪洋澹泊,有一唱三歎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蘇轍敬愛哥哥,在〈東坡先生墓誌銘〉中說:「扶我則兄,誨我則師。」他們兩人互相推崇,同登進士,並駕馳騁文壇、政壇。黃庭堅說他們是「二蘇上連璧,三孔立分鼎。」
蘇軾的傳世之作,〈水調歌頭〉,乃中秋佳節,思念弟弟之作,兄弟之情深厚,世所罕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二蘇兄弟之情,憑藉最後兩句,流傳千古。
三蘇成就卓越、獨特,是中國文化史上成就最高、最全面的「父子黨」。如今,「三蘇文化」已成中國文化中重要及寶貴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