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近日疫情升級,民眾難免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即使刻意降低外出頻率,多數民眾仍須正常上下班與人群接觸。心理諮商專家指出,疫情升溫的「不可控感」常是民眾產生焦慮,甚至無助感的關鍵;如何在混亂的氛圍中,也能感受到控制感,安定自我情緒,不讓壓力降低自身免疫力,是面對這波本土疫情的重要課題。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雅羚指出,焦慮的情緒源自於自身無法控制的事情,人在面對當前的動盪感到焦慮不安是很正常的,且適度的焦慮,也能幫助我們提高警覺;但過度焦慮,則會影響身心健康與免疫力。
維持正向
親友同度難關
若能在焦慮的當下,專注於自己相對可掌握的事物,如落實防疫守則,並且嘗試放下不能掌握的因素,如關注每日確診數字,就能讓自身在疫情當中找到控制感,保有正向能量,並與親朋好友互相支持,一起平安度過疫情。
諮商全聯會媒體與公共關係委員陳劭旻表示,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疫情升級後,不少民眾搶購民生物資,超市出入大排長龍。防疫政策的出入限制首當其衝就是民生需求,民眾不妨認真檢視自己家中糧食與民生物資存量是否足夠,再依據自身使用習慣與當周外出行程,以「理性規畫」取代焦慮性囤貨,進行真正必要的採買,也可避免非必要的人潮群聚。
諮商全聯會祕書長林上能指出,去年有許多國外研究提到疫情帶來壓力對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例如產生焦慮、驚慌、無助等情緒,影響睡眠、食慾及身體不適,降低疫情中的生活品質及免疫力。建議民眾適度了解疫情變化,避免接收過多資訊,也不轉傳社群中真假難辨的訊息,以指揮中心訊息為準,避免引發不必要的焦慮渲染。
適度舒展
維持運動習慣
醫生建議將時間放於其他地方,包括保持適量社交活動,他亦鼓勵大家保持適量外出及適量運動時間,例如在有充足保護措施下,外出散步,對情緒有正面幫助,民眾可以多做鬆弛及放鬆練習,包括深呼吸練習、冥想及靜觀練習等等,以幫助情緒穩定,讓自己可以長期處於冷靜平穩狀態。
在危機中感到悲傷、緊張、困惑、害怕或生氣是正常的,與你信任的人交談會有所幫助。這段期間,不妨與你的朋友和家人多多聯繫。
如果必須待在家裡,請保持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與家人、朋友的電子郵件和電話,適當的飲食、睡眠、室內運動的鍛煉和與親人的社交聯繫。
諮商全聯會呼籲民眾,除了落實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外出,在家防疫期間,也可從事自身興趣嗜好與維持居家運動習慣,讓自己即使「宅」在家中,也能同步維持身心健康。
若已嘗試安心減壓方式,仍感到被負面情緒影響生活,建議致電在地衛生局心理衛生中心尋求專業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