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過後,天氣轉涼,美國大聯盟接近尾聲,「台灣之光」王建民今年依然威風八面,以維持去年水準的19勝結束球季賽,保持「洋基最佳」、「亞洲投手最佳」兩項紀錄。
王建民去年以「菜鳥」姿態一鳴驚人,打完全季得到不可思議的19勝,有人說:「運氣好」,有人說:「隊友擅打」,有人說:「新人,大家不熟悉球路。」但是連續第二年,在槍林彈雨的MLB大聯盟保持19勝好戰績,不是真有兩下子,那能辦到。
紐約大概是最近和台灣關係最深厚的城市,莊佳容、詹詠然在紐約的「美網公開賽」打了兩周,女雙獲得亞軍。在紐約大學(NYC)畢業的李安,在威尼斯影展得到「最佳影片」大獎。同樣來自府城的「台南囝仔」王建民,穿著紐約洋基制服,連兩年讓紐約和台灣連結在一起,只看報紙讓外人都懷疑,洋基是否變成「台灣洋基隊」。
如果說:「桃太郎」指的是日本,「高麗棒子」指的是韓國,「約翰牛」是指英國。那麼很多時候,國際間以「洋基」泛指美利堅,「洋基」幾乎是美國的代名詞,拿來和澳洲的「AUSSI」、紐西蘭的「KIWI」對應,阿民不打則已,一打就是最火紅的洋基,而且成為洋基主將,作為一個棒球選手,人世間最美好的,全都在一起了。
還好阿民沒有讓大家失望,他在2000年6月加入洋基,雖然也在二軍的「農場」上蹲了四、五年,但是韜光養晦的時光沒有虛擲,他吃苦耐操,古人十年寒窗,王建民四年就修成正果,2005年有八勝。最近兩年球季迭創紀錄,讓大家看到台灣的棒球不是浪得虛名。
2006神奇的第一年
2006年4月17日,是王建民在去年展開「神奇之年」的開始,這一天打敗雙城,並且創造單場八次三振的最佳紀錄。
從這一場起,王建民在美國及台灣球迷關心下,不斷製造勝利紀錄,5月28日擊敗皇家,創下白天連續六場勝利紀錄。6月14日擊敗印地安人隊,生涯三度三連勝。7月9日,球季剛進行三分之一,已超越去年八勝紀錄。
7月29日擊敗魔鬼魚,生涯首場完封勝。又過五天,在擊敗藍鳥隊時,締造五連勝新紀錄。
到了9月27日,阿民再度擊敗金鶯,得到第19勝,打破前南韓投手朴贊浩的亞洲選手最多18勝紀錄,同時也是球季結束「美聯勝投王」。2006年阿民不但是、亞洲在美所選手最亮眼,就是和美國巨投比較也不遑多讓。
今年阿民在球季前練習受傷,出發時跌跌撞撞,時程比別人慢,一開戰前兩場都失利,直到5月6日擊敗水手,中止二連敗。6月2日再勝紅襪,取得對紅襪二連勝,稍為壓抑有松阪大輔加入的紅襪氣焰。
6月間阿民得到四勝,包括在18日擊敗大都會,單場10K,創個人最高。但是驚奇還沒停止,7月間王建民五場出賽獲勝,得到個人第12勝,也是個人單場最多勝。
夏天是阿民的長勝天,8月當台灣學子不分日夜,打開電視守住每一場直播時,他沒讓大家失望,天氣越熱,他的巨掌也越熱,這個月又贏了四場。包括對老虎隊四連勝,超越野茂英雄三球季43勝紀錄。光是6、7、8月就贏了13場,阿民不愧來自亞熱帶的台灣,別人怕熱、我不怕。
9月5日,對上水手隊,阿民毫無懼色,取得對鈴木一朗水手的六連勝,王建民早已將一朗拋在腦後。10日對皇家拿到本季第18勝,也是對皇家的四連勝。27日拿到第19勝,為球季賽晝下漂亮句號。
憨厚老實寡言 反而是利器
王建民在高手如雲、弱肉強食的美國職業棒壇,看來沈默寡言、不善人際,有的人甚至認為他「被孤立」。
沒有錯,他不是伶牙俐嘴,他不是口若懸河,也沒有成群結隊的哥們,不會搞笑嘻鬧,美國這個花花世界,他或許沒有完全弄懂,這只是觀察到王建民這個人「多面鏡」的其中一面,但他有多面。
和很多職業棒球選手擅長理財、感情生活多彩多姿比起來,阿民容或單純、平凡到「乏味」。這卻是他的過人之處,也是可長可久的利器。
台灣很多媒體經常幫阿民計算,兩年賺了多少錢,去年拍了一支廣告片又進帳多少,銀行幫忙發行限量簽帳卡、市政府悠遊卡,放多少年可值多少錢。一場球總計投了一百球,換算下來每投一個球,可賺進多少美元……。
阿民專心投球時,肯定不會去盤算這些俗不可耐、繁瑣又傷神的雜事,他甚至不會去管這個球贏了以後,今年的總三振達幾多,對老虎的總勝場如何,和亞洲投手誰誰誰的比賽又怎麼了。
一球投完再一球,投完一人就要暫時忘去這一人,殺掉一個再一個……如此而已。
專心再專心,是亞洲尤其是台灣仔在MLB打混的不二法門。日本選手已經很專心,還是有被打爆的時候,台灣人客觀環境更不如,不專心不行。
2006年月18日,出戰不是很強的華盛頓國民隊,眼看再一個對手出局就結束獲勝,卻被安德森打出一個「再見全壘打」,阿民呆了,回到休息區,很少見地狠狠丟出手套,雙手抱頭困惑地坐著……。
這種情形就跟當年剛到美國,在小聯盟怎麼都打不好,和太太剛結婚,兩人到美國來了,英語也講不好,不能出意外啊,不可以失敗啊…,他一再告訴自己。
太多的危機和變數,太多的「人上人」,即便是隊友,每個人明天都可能是你的敵人,王建民戒慎恐懼,不苟言笑,為的是要繼續走下去。為的是要證明自己可以在職棒這個殺戮戰場、不見天日的叢林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