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行政院主計處最新調查,去年台閩地區單親家庭已超過六十三萬戶,創歷年新高,其中有百分之五十七(約三十六萬餘戶),是由單親媽媽扶養子女,年齡介於三十五歲至五十四歲的中年單親媽媽,高達二十三萬餘人,占百分之三十六,這些現象已非個案,而是社會事實。
就單親與性別的關係來看,受倡議兩性平權觀念、女性教育程度提高、婦女勞動參與率增加、女性經濟自主能力升高,及男性並無撫養子女意願、能力等影響,女性單親戶快速攀升,是可預見的結果,這也展現在一般家庭上,像去年台灣地區七百三十一萬戶家庭中,有兩成三是由女性擔任經濟戶長,亦即「女人當家」。
所以,必須正視「女人當家」所衍生的適應難題與生活需求,特別是性別角色、性別刻板印象、性別迷思、性別配置、性別階層化、「玻璃天花板」(性別不平等現象)障礙及父權主義等的結構限制,因為無論是何種型態的「女人當家」,這些隱而未現的「社會力」,可預見將導致自我概念的薄弱、多重的角色負荷、沉重的生計負擔及隱約成形的社會排除。
就此而言,因婚變所招致的「貧窮女性化」,除了是讓過去的「看不到的貧窮」,顯現為「看得到的貧窮」外,貧困狀況的惡化,也已從單親女性蔓延到單親男性,以至於形成「貧窮女性化」、「貧窮男性化」及「單親家庭貧窮化」等不同風險的貧困狀態,而「貧窮年幼化」的趨勢,更直指單親家庭對幼童人身戕害的可能。
由於社會變遷,家庭型態從過去男主外的一手撐天、雙薪家庭的兩根支柱,到變故單親的一柱擎天,點明家庭的脆弱性,特別是隨時可能毀於一旦的家庭增多,因此,如何設計出讓家庭得以穩健運作的照顧政策、服務體系,應是政府優先要做的事。
連帶地,如婚姻協談、親職教育、育嬰照顧、安親托育、經濟扶助、就業服務及年金制度的照顧服務網絡,也須一併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