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鐵塔 乏人問津
昔日人潮洶湧的巴黎鐵塔,因疫情影響乏人問津。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人類的生活因為一場新冠病毒疫情,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社交方式、工作型態到消費習慣,都有顯著的改變;由於人類的足不出戶與停工,反而自然環境及生物們有了喘息的空間。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最新報告指出,去年排碳量驟減百分之五點八,相當於三百一十五億噸,不但是二○一五年來首見下滑,還寫下二戰來最大跌幅。
例如在印度旁遮普省賈朗達爾市(Jalandhar),距離喜馬拉雅山達二百零一公里,過去受到嚴重的空汙影響,根本不可能看見喜馬拉雅山脈;但去年疫情爆發後,印度一度全國封鎖二十一天,當地居民只要抬頭,就能看見巨大高聳的喜馬拉雅山映入眼簾,連山頂上的白雪也清晰可見。
少了觀光客 恆河變清澈
印度恆河(Ganga River)水質更明顯改善,古魯庫爾康格里大學(Gurukul Kangri University)的前教授兼環境科學家喬希(BD Joshi)稱,恆河在封鎖期間變非常乾淨,甚至可直接飲用。
印度奧里薩邦的魯西庫利亞(Rushikuly)沙灘,觀光客淨空讓欖蠵龜擁有不受打擾的空間,去年三月中下旬被發現一周內湧入近二十八萬隻「龜媽媽」,綿延六公里之長。
歐盟去年全境封鎖後,各國原本擠滿遊客的熱門景點,變得冷冷清清宛若空城。多年以來,觀光客大量的水上活動,讓義大利威尼斯運河的水質混濁不堪。但疫情爆發後,雖然街道和廣場空空蕩蕩,水上的貢多拉船也等不到客人,但是河水恢復清澈,甚至可見到魚兒優游。
土耳其伊茲尼克湖(Lake Iznik)也因當地封城政策,讓水質變得清澈無比,暗藏在湖底一座一千六百年歷史的教堂遺跡,也得以重見天日。
疫情這一年 大自然復甦
美國加州自從疫情變嚴峻、政府封鎖令下達後,加州優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發現熊的比例比以往高,山貓還被發現出現在空蕩蕩的行政大樓、土狼也在人行道優遊;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園區內動物也開始逛大街,還有獅群乾脆在馬路上呼呼大睡。
日本著名景點奈良公園及東大寺,每年有多達一千三百萬遊客到訪,遊客會購買「鹿仙貝」餵食梅花鹿。疫情發生後,奈良鹿無法再跟人類討食,但牠們靠著原始本能,走了二點五公里前往古早的覓食地點,享受陽光日晒的時間也變多了,見證在疫情期間下,大自然的復甦。
Apple TV+節目《這一年,地球變得不一樣》(The Year Earth Changed),記錄「少了人類干擾」的自然環境,結果拍到過去為躲避白天海邊的人類,只能在晚上捕魚的黑腳企鵝,自疫情爆發後海邊沒人,開始白天走在大街上前往海邊捕魚,小企鵝一天可以吃上兩到三餐,存活率提升。
地殼振動弱 疫外新發現
疫情讓全球數十億人留在家中,地球運動的方式也正在發生改變。科學研究證明,如此多的人減少活動,以至於連地殼的振動都有所減弱。比利時皇家天文台的科學家指出,自政府實施限制措施以來,頻率在一至二十赫茲之間,地表運動強度比平常要低得多。
此外,過去人滿為患的名勝景點,也因為疫情成了大家遠離的地方。其中世界級著名地標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沙烏地阿拉伯麥加禁寺、日本東京迪士尼樂園、澳洲雪梨歌劇院等,昔日人潮洶湧,如今卻變得乏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