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儀介紹防空洞前的防爆牆。圖/中央社
百年防空洞裡掛有介紹看版,猶如一條歷史走廊。圖/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基隆有個東西很可能是全台最多,卻又猶如在城市中隱形,在一道道鐵柵門後,安穩地鑲嵌在山壁。二戰時,倉皇的人們在裡頭躲避空襲的炮火;戰後,也曾是一代人童年玩樂、溽夏乘涼的基地,那就是防空洞。
台灣大學城鄉所的研究生二○一六年因為一堂必修課來到基隆,原打算走遍當地砲台,卻意外一頭鑽進深不見底的防空洞裡。學生們一次隨口問起附近的防空洞,對方卻提起小時候遊玩的記憶。他們意識到,比起當地不少已列為古蹟管理、成為觀光景點的砲台,防空洞才是真正與當地人的過去及日常相連結,卻長期被忽視的空間。
根據《基隆市年鑑》記載,基隆防空洞在一九七○年代盤點約有六百多個。這些隱藏在城市裡的神祕洞穴激起學生們的好奇,他們組成「化被洞為主洞」小組,從二○一七年起走訪基隆約五十個防空洞,小組成員林佩儀更將之擴展為個人論文。
身為雲林囡仔的林佩儀解釋,小組在詢問附近居民、探索進洞的可能性時,常會遭遇勸阻,但有趣的是,當他們從防空洞走出來後,當初勸阻的人又好奇地問:「那裡面有什麼?」
在地人憶當年
充滿童趣故事
林佩儀說,生活經驗會影響到一個人如何看待防空洞,如果曾使用過、小時候進去玩過,或是國小防空避難演習有躲過,可能就沒那麼怕。
像在八斗子,有人向他們說起過去曾在洞裡補漁網,也有人在裡頭放沙發,因為夏天防空洞裡就像有天然的冷氣;有些洞會滴滴答答地流出山泉水,有人就在洞口挖個小水池養魚;也有中年人談起兒時元宵節提燈籠進去探險的童趣故事。
文安里的「百年防空洞」是目前基隆唯一常態對外開放的防空洞,是個隧道型防空洞。根據洞內看板介紹,在日治時期,原為日軍六十一軍醫院病患避難防空洞,戰爭末期,一度成為要塞部隊的彈藥庫,光復後則改為通道。
里長在一九九○年代重新整理,在洞內加裝電燈,還掛起印有歷史照片的看版,這條歷史走廊的活絡,不但讓兩邊往來更方便,更凝聚地方上的認同。
每次進入探險
都開啟想像力
另一個智慧里想利用防空洞作為活動空間,敞開的洞口恰好被巡訪的小組撞見,便進入探險。林佩儀形容,它有兩個出入口,內部呈S型,轉彎處沒有任何光。「我們就摸著牆壁走,走到一半我們都懷疑要不要退回去,會不會迷路。黑暗中會浮現你心中最根本的渴望,就是『我要出去』,但出去後發現都是自己嚇自己。中間過程很可怕,也很有趣,因為現代城市裡已很少純然黑暗的體驗,滿足了一種人類探險的可能。」
即便如此,每次打開防空洞都是一次想像力的開啟,也是世代認知的承接。「化被洞為主洞」幾年來陸續在幾個防空洞舉辦闖關活動、展覽、電影欣賞,也收到不少的回饋。
這議題逐漸發酵,近幾年基隆市政府辦的年度古蹟日也都可以看到防空洞的身影,而對於市政府在信二路防空洞正興建直通中正公園的電梯,林佩儀也十分期待改造後的成果。
她認為,空間的存在就應該被使用,隨著時代變遷,應該有機會讓人與空間自然互動出它應該被賦予的功能。防空洞那些沉在歲月裡的故事,卻逐漸被忽略與遺忘,而那正是林佩儀認為,基隆最有味道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