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報導說,在中國大陸名為「嫦娥」的有十七位,與砍桂樹的吳剛同名的有三萬多人,射日英雄后羿則只剩姓氏,無同名者,至於在月亮上陪伴嫦娥的小白兔,則沒人與牠同名。
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希望在這個節日裡人月同圓,所以又稱為團圓節。中秋賞月興於唐代,到宋代始稱為中秋節,以玩月宴飲為盛事。《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已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是拜月之意。
《周禮》有:「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此為中秋起源最早之說。至今中秋仍是民間普遍歡度的大節日。中國古代把農曆每季的三個月,分別稱為孟,仲,季。因為農曆八月十五於秋季的正中,故八月十五被稱為「中秋」,或「仲秋」。
蘇東坡「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是寫中秋的詩詞中很到味的一首,蘇軾對親人抒發懷念之情,也可說是在中秋之夜,對天下人表示美好祝願。「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專家說,其實我們每年中秋,看見的月亮並不一定最圓,今年最圓滿時是中秋節後兩天凌晨(二十七日凌晨三時)。也因見「月圓」更應珍惜每個當下因緣,因為下一次「月圓中秋」,須等四年,二○一一年中秋節傍晚才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