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孜寧
我有個很愛聊天的朋友,麵店老闆、計程車司機、同行的旅客,都可以在他一問一答下,說出許多令人動容的生活故事,成為人生中深刻卻短暫的朋友。
前天與她聚餐,她分享了坐高鐵時,身旁坐著一位抱著兩個月大初生女嬰的年輕媽媽,朋友看到女嬰睡得安詳,雖然沒有生兒育女經驗,卻一時母性大發,抓著這位年輕婦人大聊媽媽經。
聊了一陣可愛女嬰的話題,年輕媽媽話鋒一轉:「當初一知道自己懷的是女兒,頓時有點心疼,正因為自己也是女人,所以知道她以後也會經歷自己經歷過的那些挫折,唉!不過後來樂觀地想,也是因為這樣,生命才會更加豐富吧!」
朋友當下安慰年輕媽媽說:「等她長大的時候,可能社會價值觀已經改變,很多以前我們遭遇的苦,或許她都難以想像呢!雖然每個世代都有不同的難題,但身為長輩,我們也只能盡量傳承自己的經驗,孩子會有自己的生命出路。」
聽完這樣的對話,大家都有些心情沉重,特別是平時就在性別議上努力的我們。不過,我也回想起,曾聽過男性朋友一得知妻子懷的是男孩,心中同樣有點酸楚,覺得:「男孩好辛苦啊!如果是女兒就比較有人疼。」
看來,無論何種性別,大家都承載了不同的壓力,快樂和痛苦又豈能比較呢?
男性從小就常被要求「勇敢、忍耐、禮讓女生」,女性從小則被要求「安靜、聽話、注重儀容」。長輩們用自己的經驗,希望教導孩子如何運用自己的性別優勢走向人生坦途,故而常忽略了每個人除了「性別」之外,還有其他個人特質與長才。
回到生物觀點,人類是群居動物,舉凡日常生活到社會發展,都要靠不同專長的人分工合作,而不同性別、年齡,確實都有無可取代的優勢,相對地,也就會有不同的辛苦。
每每談到性別平等,總會掀起各種不同意見,甚或彼此對立、嘲諷;我倒認為,談性別平等不必只針對「兩性」,若是從個體優勢談起,強調分工,或許會是另一種平等看待性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