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影響癌症治療結果,甚至造成存活率下降的最大原因是什麼?研究認為,治療期間若營養愈差、副作用就愈大,副作用大就容易被迫中斷治療。林口長庚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指出,營養失衡是治療中斷的主因之一,發炎、副作用、營養不良會造成病情惡性循環。
早在二○一七年,歐洲靜脈腸道暨營養協會(ESPENZ)就認為,腫瘤與發炎、營養不良與治療效果息息相關;癌症本身就是失控的發炎反應,因此在治療期間是否能控制發炎情形,會影響治療成果,而副作用的發生就是一種發炎反應,營養愈差、副作用愈嚴重、預後愈差。
體力變差、食欲不佳、體重下降,是化療期間最易發生的三大副作用,甚至影響病人存活率。有調查顯示,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維持體重者其存活是體重下降者的一點二六倍,大腸癌則達到二倍之多,可見維持體重是治療能否繼續的重要關鍵。
吳益銘解釋,很多患者都因為體重降低、白血球下降無法完成治療,一旦無法繼續治療,病人產生焦慮,就更吃不下、睡不著,形成惡性循環,通常得進行二到三周的營養治療,待體重回升後才能繼續治療。在臨床上,他也發現,病人一開始確診就進行營養諮詢,治療副作用就會減少,較不會發生治療中斷的情形,但很多患者都是出現食欲不振或體重減輕等,才進行營養諮詢,就會錯失最佳時機。
吳益銘說,營養補充得依不同治療階段而定,例如放射治療時若補充抗氧化高的維他命A、C、E、硒等,會與治療相衝突;他表示,在癌症確診後或手術前,最好與營養師討論如何補充營養,他也說,補充原則是高熱量、高蛋白質、適量醣及EPA輕脂配方,較能促進食欲與降低發炎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