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南山頭綠石槽美景。圖/金門縣府提供
老梅綠石槽石蓴目前覆蓋率約三成。圖/張隆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每年三、四月的季節限定美景「綠石槽」又來了!綠石槽以北海岸石門楊梅里「老梅綠石槽」最有名,原是大屯火山爆發後遺留在海岸邊的火山礁岩,經長時間波浪侵蝕質地鬆軟部分,留下堅硬部分形成縱狀溝槽。此外,位在小金門的青岐海岸,也有這美麗「綠色地毯」奇景,同樣讓人看到覺得美呆了。
「綠石槽」地理名詞中稱為「潮溝」或「海蝕溝」;低潮線有很多小海溝和大海相通,這些小海溝稱為潮溝。退潮時,海浪不停拍打潮間帶,打上來的海水流回海裡,常會順著低窪處流回海中。時間久了,這些低窪地區就被沖刷成一條條小水溝狀,形成潮溝。而「綠石槽」就是槽溝狀的海岸侵蝕地質,配上石蓴、石髮等綠色海藻形成的美麗景觀。
暖冬+人為踐踏
面臨生存危機
老梅綠石槽,目前石蓴覆蓋率約百分之三十,吸引不少遊客及愛好攝影人士駐足,也是網紅IG打卡、新人婚紗外拍朝聖人氣景點。拍攝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綠」,漲退潮也有影響,要看到綠油油宛如舖上一層綠色的地毯,要等到清明節過後的四、五月,隨後會因夏天到來而暫時白化消失,但石蓴的孢子仍存於石縫中,等待東北季風到來後再次生長。
北觀風景區管理處指出,石槽是因海藻生長所造成的天然景致,近年受到暖冬效應與人為踐踏,面臨生存危機。綠石槽非常滑溜,容易滑倒受傷,建議盡量在沙灘處欣賞、拍照,不要踩在綠石槽上。
北觀處長陳美秀表示,老梅綠石槽雖不屬於保育區範圍,但如有踩踏綠石槽經勸導不從,且有損壞自然資源,主管機關得依「發展觀光條例」處三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玄武岩地質
讓表面變黃紅褐色
金門烈嶼的南山頭綠石槽也是這兩年熱門景點。烈嶼生態觀察家洪清璋表示,南山頭有獨特的玄武岩地質景觀,初春時刻,綠色藻類布滿石槽,形成海岸特殊景觀。
洪清漳說,玄武岩為黑綠色的岩石,風化後岩石中的鐵釋出氧化而成三價鐵染色;且氧化鐵又隨含水量的不同,使得表面呈現黃色、紅色、褐色等不同的顏色,有多層次的美感。
洪清漳指出,每年的三、四月,以石蓴、滸苔等為主的綠色藻類得以滋長,布滿石槽,讓岩礁看起來就像連綿不盡的「綠色地毯」,縱向的溝槽,紋理分明的岩脊,形成令人驚嘆的「綠石槽」海岸景觀。
至於如何拍出「綠地毯」好照?專業攝影家張隆說,除要在退潮時間拍攝外,以老梅為例,拍攝最佳時間為早上七時多及下午四時多,光線拍起來才有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