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空汙頻拉警報,現在為了防疫,加上對抗「PM2.5」,外出第一步就是戴口罩;市面上口罩種類不少,花色更是五花八門,雖已有專門的防霾口罩,但不一定需要所謂帝王級口罩,胸腔科醫師分析,CP值最高的是大家現在常戴醫療級口罩。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出版《空氣汙染與肺部健康》手冊,指出戴口罩是防空汙的初級防線,目前市面口罩約分六種,分為紙口罩、布口罩對、活性碳、醫療級、N95及經濟部CNS15980認證可防PM2.5的防霾口罩,防霾口罩可根據PM2.5濃度分為A、B、C、D等級。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孟志分析,紙口罩、布口罩對PM2.5完全零效果,戴上去只能阻止大粒灰塵或物理性防晒;至於活性炭口罩,無論有沒有過濾層,抵擋PM2.5的效率差,雖然不貴、容易取得,實用效果有待科學驗證,建議避免呼吸道過敏時可使用。
「CP值最高的還是醫療級口罩」,林孟志表示,醫療級口罩容易取得,有三層過濾層,除了PM2.5,也能擋住飛沫傳染的病毒,即使防護力只有三、四成,但從一般人活動外出頻率來看,仍是相對適合的選擇,缺點是密合度不好,建議可外加一層布口罩,增加使用壽命,也能提高貼和度,阻絕效果可同步提升。
他表示,雖然防霾PM2.5口罩依空品程度分成四級,但像台灣空汙嚴重的中南部,多半處於AQI150以下,PM2.5指數平均在三十到五十之間,民眾只要選擇C、D級口罩,就可獲得良好防護,不用刻意選擇X級以上的口罩。
口罩也有壽命,林孟志表示,隨著配戴時間增加,接觸空氣抵擋力也會遞減,在此前提下,要符合醫學、科學認可的口罩,便宜沒效果買一堆沒用,昂貴的買下去還是得換,取合理價格及合理效益,才能跟空汙長期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