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有些宗教書籍曾述及魂魄離開肉身時會有痛苦,我欲死後器官捐贈,請問會增加痛苦,或影響靈魂的安頓或歸屬嗎?
福報禪師答:佛經裡記載許多關於捨身的故事,較為人知的如「割肉餵鷹」、「捨身飼虎」,前者敘述佛陀幾輩子前曾經是一位慈悲為懷、愍念人民的國王。有一天一隻鴿子慌忙逃入國王袖中請求保護,不一會兒果然飛來飢餓的老鷹。國王央求老鷹放鴿子一命,老鷹不允,並表示:「你救了鴿子,卻害我餓死,不管怎樣,都是要犧牲一條命啊!」
國王一聽,表示願意割自己身上的肉來交換,老鷹即要求割下的肉,要放在秤上與鴿子等重。但不論國王割下多少肉,總無法與鴿子等重,最後國王整個人坐到秤上,秤盤終於平衡。國王這才體悟,生命的價值都是一樣的,沒有孰輕孰重;但他並沒有因徹骨之痛而後悔,也沒有因必須犧牲生命來救鴿子而後悔。在尚未提倡大體捐贈的數千年前,佛陀即已力行了。
佛教認為人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假合而成,一朝因緣盡了,即四大崩壞、歸於塵土。身體不過是假借一生,能夠再給他人使用、利益他人,佛教的是贊同的。初往生者,如果沒有大願力,在神識轉換生命次元之時,都會感到渺渺茫茫,驚惶失措。通常會感到痛苦,不外乎對色身的執著,以及對死後世界的不了解,當然,也因為對另一種空間還「不習慣」。
不過也有許多學佛而生死自在的例子,因為持續正向精進的修持,可以讓吾人漸次了解生命的實相就是不斷的轉換外在的樣貌,假如你心裡非常清楚自己唯一的目標,就不會有痛苦。比如修淨土法門的人,深知唯一歸處就是極樂淨土,那麼心態上就非堅定,如《淨土文》所說:「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台,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往生後的第一念即已進入淨土,自然不會有神識無法安頓的疑慮。
《人生問卷》專欄是交流的天地,舉凡人生、生活、佛學的問題,歡迎讀者e-mail至mtn15@fgs.org.tw,或傳真至(○二)八七八七一一九○詢問,福報禪師將陸續和大家一同探訪人生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