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師大指出,小一學童需要更多的體能活動時間,家長需要帶著孩子在課後期間從事體能活動,鼓勵孩子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圖/台師大提供
【本報台北訊】台灣師範大學今天公布「台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調查結果,小一學童平均每天花1小時又25分鐘盯著螢幕,假日每天則達3小時又6分鐘,若家中沒訂定使用規範,假日更多花了近50分鐘;然而,孩子每周卻只花4小時又50分鐘運動,遠低於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的國小規律運動每周至少7小時,小一學童需要更多的體能活動時間,家長需要帶著孩子在課後期間從事體能活動,鼓勵孩子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根據調查結果,台灣國小一年級學童不僅每天使用螢幕時間長,且小一學童絕大多數回家時間都很晚,超過九成孩子回到家都已經晚上6、7時,換句話說,孩子在回家後至睡覺前短短幾小時內,就花了近1個半小時在使用螢幕。
調查也發現,約有15%的的小一學童在家中是不得看電視、不得使用任何電子產品;另在可以使用電子產品的學童家庭中,有9成7家長都訂了電子產品的使用規範,包括限制使用的時間長短、達到特定條件後才能使用(例如寫完功課)、限制使用的時段(例如周末)等。 小一學童所看的電視節目,多為卡通或兒童類節目;在電子產品的用途上,則主要用來觀看影片,玩遊戲次之。
該計畫也發現,家中訂有使用電子產品規範的學童,他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在平日平均為1小時又24分鐘、假日平均為3小時又3分鐘;而家中沒有電子產品使用規範的學童,他們使用螢幕的時間在平日平均2小時又2分鐘、假日平均3小時又53分鐘,高於家中訂有電子產品使用規範的學童。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家長應針對孩子電子產品的使用訂出使用規範,或者找出使用電子產品的替代方案,如體能活動或陪孩子玩其他遊戲等;在家中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時,需選擇高品質節目,並陪同觀賞、解說和應用於日常生活;在孩子就寢前的一小時,也應規定不得使用任何電子產品。
此外,調查結果顯示,約有五分之一的小一學童除了平常在校的一周兩堂體育課外,並沒有規律運動的習慣。孩子課後最常進行的規律運動有騎腳踏車、跳繩、跑步,而溜直排輪、打籃球、游泳、爬山次之,此外也有少部分的孩子打棒球、羽毛球、或跳舞。
調查也說,孩子每周規律運動的時間共約3個半小時,若加上每周在校的兩堂體育課,一周運動時間只有4小時又50分鐘,遠低於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的國小規律運動應有的每周至少7小時,台灣國小規律在校的體育課時間不及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的一半
另在國小一年級上半天課的日子,只有兩成學童中午下課後會直接回家,另有近5成學童從中午到下午4時間,會參加校外課後照顧服務中心、補習班、才藝班或安親班,另3成則參加校內課後照顧服務班或社團。
而在寒暑假期間,台灣小一學童有三分之二會在家由大人照顧,但這些待在家的孩子中,超過一半還是會參加安排的活動,包括校外課後照顧服務中心、補習班、才藝班或安親班,少數則參加校內課後照顧服務班或社團、或校外營隊。
台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針對兩組來自全國各縣市的代表樣本進行長期追蹤,包括民國105年4月至民國106年6月出生之幼兒(3月齡組)及民國102年4月至民國103年3月出生之幼兒 (36月齡組),並採分層兩階段PPS抽樣法,此調查結果來自國小一年級(即36月齡組第五波)前半波資料,共計854名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