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遲遲】 對照記

文與圖╱葉含氤 |2021.02.17
1842觀看次
字級
根據目前考古出土的植物遺存可知,茶葉在漢朝就已被人使用。圖╱葉含氤

文╱葉含氤

三年前參加一場日本裏千家茶會,主人準備了一人一套的懷石料理。因為茶席中的言談舉止都得符合茶道禮儀,所以等到茶會結束,才有人問:「為什麼日本人吃飯總是一人一餐盤的定食,而不是像華人合桌共食?」

當時我也思索了這個問題。

日本有一段非常孺慕中國文化的年代,派了大量留學生到唐代的長安城學習,內容包含精神層次的佛教思想、薰香品香、文學書畫……還有生活日常的舉箸餐食,喝茶飲酒等等。其中學習規模最大的,莫過於複製長安洛陽的城市規畫,建造一座平安京(京都)。也就是說,在日本的平安朝,從貴族到宗教,從宗教到平民,整個社會都籠罩在唐文化中。那麼,有沒有可能這套分食制度,也是追隨唐風?

其實從先秦到唐代,古人都是採用分食制。食物烹煮好後,一人一份,或站立一旁,或坐在矮几前吃。這與我們在歷史劇中看到王公貴族的宴飲場面相差無幾。一直到唐末五代,才從分食,逐漸發展成合食,那是因為高桌子與高椅子出現之後產生的變化,畢竟高桌高椅坐起來較舒適。但這種唐人跪坐於案前的飲食方式,卻被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日本留學生,帶回東瀛保留至今。

關於飲食,日本保留了很多唐風,其中也包含過年要飲用屠蘇酒。

「屠蘇酒」最早出現於晉朝,到了唐朝成為百姓正月初一都會飲用的酒。每年除夕時,人們將包裹藥草的布囊懸掛浸入井水,到元日當天,取出井水放在酒樽中,全家人一起飲用,有祈求新年安康之意。其中「屠」,是割;「蘇」是藥草。屠蘇酒,就是用割下的藥草泡成的酒。

我們在台灣已不見這習俗了,但我有一位日本朋友,她在過年前都會到藥局買茶袋裝的屠蘇散,大晦日時泡入清酒中,放至隔日新年元旦全家一起飲用。據她說,更傳統的日本人還會在飲用時唱誦:「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至於日本為何是西曆元旦喝這酒,那是因為十九世紀明治維新,日皇下令全盤西化,所以不再使用華夏曆法,但這風俗卻保存了下來。

既然說到了酒,就不能不提影響更深廣的「茶」。人們總說:「茶興於唐,盛於宋。」但根據目前考古出土的植物遺存可知,茶葉在漢朝就已被人使用。唐代以前南方多飲茶,北方多飲乳製品。當時僧人發現茶有清心醒腦,不容易打瞌睡之效,而進入了佛教寺院。中唐時隨著禪宗北傳,飲茶之風才在長安城內流行起來。

唐人飲茶的方法跟現在有很大不同。他們先將茶葉烘乾後壓成餅狀,熬製前掰成一小塊在火上烤,烤至又紅又乾時搗碎。同時起一鍋水。水開前加入蔥薑花椒大棗桂皮薄荷,及奶酪油脂後,再將搗碎的茶葉加入熬煮,最後分杯飲用。這樣的煮茶方式現已不多見,但從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打油茶」,還可一窺端倪。

但到了宋代,出現了相當大的變化。喝茶不再加花椒大棗奶酪,而是將茶葉碾成粉末後放至茶碗,加入沸水用茶筅迅速地刷茶,也稱為「點茶」。不知為什麼,每次我想起宋人刷茶飲茶,腦裡都會浮現蘇東坡跟佛印禪師喝茶鬥嘴的形象。

然而,這種點茶法在元明以後逐漸匿跡。至於我們現在用的壺蓋式喝法,是明朝之後的事。

宋代的刷茶法雖然在中土成了絕學,卻隨著那時佛教僧人傳到了日本,發展成獨樹一格的茶道文化,也就是「茶禪一味」的品茶美學。如今我們到日本京都,總想體驗在寂靜的茶室中,喝一碗用竹筅刷成的傳統抹茶,感懷古人幽情。

文化發展是緩慢的,常常需要時間與空間的對照,才能看清流變的脈絡。它是由多重符碼所組成的印記,影響著世世代代的人群。在歲月的流轉中,有些風俗被發揚,有些正走向頹勢,有些則已成為泡沫,退出了人類場域。留下來的那些看似尋常,看似理所當然的「習慣」,都是經過歷史反覆地琢磨與淘洗,淬煉而成的文化光影。這些光影,哪怕只是微弱的光亮,每每看到還有人堅持著,實踐著,都讓我無比敬重,無比珍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