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贈禮最頻繁的節慶之一,其中以糕餅、食品類禮盒為民眾送禮的首選。圖/吳姿賢
【本報台北訊】春節剛結束,過年是贈禮最頻繁的節慶之一,尤其糕餅、食品類格外受歡迎,但送出精美禮盒的同時也形同送出大量包裝垃圾,我國十五年前立法禁止特定種類禮盒過度包裝,去年稽查也發現加工食品、化妝品禮盒最易過度包裝,為加強廢棄物源頭減量;環保署表示,將研議修法加嚴禮盒包裝層數或容積比率,也不排除擴大管制項目。
環保署二○○五年就公告「限制產品過度包裝」,指定糕餅、化妝品、酒、加工食品等四大禮盒及電腦程式著作光碟應避免過度包裝,如糕餅禮盒包裝層數限定三層以下、其他三種禮盒限定兩層以下,且都要為單一材質包裝,意思是除了印刷、日期及價格標籤、盒外塑膠膜及密封所需的膠帶以外的包裝材料,都要是同一金屬、玻璃、塑膠或紙類等材質。
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加上我國焚化爐高齡老舊,焚燒能量有限,外界不斷呼籲垃圾要從源頭減量才治本,但每逢端午、中秋、春節等重大節慶,民眾或公司行號都會贈送精美禮盒,製造大量包裝垃圾。環保署指出,正在研議加嚴「限制產品過度包裝」相關規範,如包裝層數及容積比率,也不排除擴大更多種類的限制過度包裝項目,但禮盒仍是最優先管制品項,因為容易規範、也較常出現過度包裝的情況,修法尚無具體時間表,若提出草案將與外界溝通收集意見。
食品、化妝品禮盒 易包裝過度
環保署表示,節慶前都會發文請各縣市加強稽查禮盒包裝,去年統計,春節、西洋情人節、端午節、七夕情人節、中秋節等五大節慶共檢驗超過二點二萬件禮盒,未合格率不到百分之一,大部分業者都有遵守規定;中央也會主動查核,但不像地方以普查、抽查的形式,而是直接稽查看起來明顯違規的品項,因此不合格比率較高,去年查核一百七十二件、不合格率近五成三,加工食品、化妝品禮盒最容易過度包裝。
上班族陳小姐說,因為業務往來因素,節慶經常收到很多禮盒,每次都有十多件,通常為糕餅跟水果,雖然多半是可以回收的紙盒包裝,但數量累積起來真的很驚人,且有些禮盒包裝特別精緻,收到時雖然很開心,但最後還是丟回收,相當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