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協會青春有影大專盃三好獎與三好微電影國際競賽得主,一起參加「電影大師研習」,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祕書長覺培法師(前排左四)為活動開場。圖╱記者李祖翔
微電影協會青春有影大學盃三好獎,獲得優選的十一名學生導演。圖╱記者李祖翔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第二屆三好微電影國際創作競賽頒獎典禮,將於二月三日國際佛光會三十周年紀念活動舉行,昨日先於佛光山台北道場舉辦「三好微電影─電影大師研習」活動,替盛會暖身。首次邀電影導演、行銷公司與三十六名影像創作者分享經驗,對於有志投入電影產業的新生代導演十分難得,在觀賞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佛教靠我》紀錄片後,與會貴賓對人間佛教有新的認識。
心存理想 實踐世界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祕書長覺培法師開場時分享,星雲大師十二歲出家時師父志開上人的開示:「理想是現實之因,現實是理想之果,你要有理想,才能實踐你的世界」。大師弘法五大洲、創辦逾百所學校,從投稿到寫作、寫傳記,及《玉琳國師》被拍成電視劇,皆希望佛教人間化,以感動人的影像提升生命的態度,以電影鼓勵熱愛生命。
「媒體的職責只是披露真相?」覺培法師說:「應該思考真相要帶出的是什麼?我們都有一份責任是讓社會更美好。」一席話貼切地帶出研習的核心訴求,亦即牽猴子整合行銷總經理王師分享電影票房的成敗關鍵,「了解群眾要什麼!如果社會需要真善美,媒體就要推動真善美」。
連結佛法 傳達理念
佛光山台北道場住持滿謙法師說,人生像電影,「微」電影更如佛教說的一花一世界,與佛法有連結,也是傳達理念進而分享的好工作。
王師傳授二十多年從業經驗,他說,正確的訂定「類型」在電影行銷上很重要,「導演應該和潛在群眾做溝通、建立默契,否則一齣喜劇會因為票房慘淡淪為悲劇!」,讓創作者有心理準備,思考拍攝是否只對導演有意義卻對群眾無意義,也鼓勵創作者:「要專心創作;注意世界變化;以人性基本價值與需求去著手」。
除了電影製作、上院線的前置作業與票房結果分析,嘗試以影像介入劇場的「十貳劇場」導演張凱福、編劇張敦智、演員蕭慧文和胡大器,以沉浸式劇場讓參與者體驗共同表演與創作。金穗獎最年輕獲獎者胡皓翔,分享他獲李安、李崗導演推手計畫催生台灣首部微電影的歷程。新銳導演鄧仲謀也傳授找資金的訣竅:「多嘗試用一句話,讓你的電影故事打動人心」。
研習活動中,也為中華民國微電影協會舉辦的「青春有影大學盃三好獎」頒獎,甫獲第七屆紐約紀錄片影展終身成就獎的名剪輯師錢孝貞、名導演林孝謙,皆拍攝影片勉勵得獎者。
從三百件作品奪下金獎的台灣藝術大學游博硯,獲獎作品《三顆馬達》,他很認同三好精神,表示拍片本身要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否則團隊分崩離析;他珍惜研習中電影行銷和產業的經驗分享。
銀獎得主張詠恩是台南藝術大學研究生,她感謝主辦單位將不易被關注的動畫納入比賽類型,作品《紅蛋》取自生活細節,她認為創作就是生活的累積,勇於挑戰才會成功。
現場與會貴賓有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祕書長覺多法師和有容法師、中華民國微電影協會理事長陳護木與祕書長賴麗雪、電影造型指導老師陳淑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