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表工藝 納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1.01.11
771觀看次
字級
製表工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此為表廠工匠組裝高階複雜功能腕表的過程。圖/取自網路

【本報綜合報導】2020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下屬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所編制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增添了幾條新的項目,其中,法國與瑞士的手工製表機械與機工藝術(Craftsmanship of Mechanical Watchmaking and Art Mechanics)首度被納入,與中國大陸的京劇、粵劇、韓國手工製作泡菜的工藝、芬蘭的三溫暖文化、印度的瑜伽等,一起都被認證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

評委認為,鐘表工藝與相關文化如時計、活動人偶、雕塑、可動圖案、音樂盒等,涵蓋科學、藝術、科技等不同領域,具備可以活動貨發出聲音的機械裝置,外觀融入美感。此項藝術以諸羅山區(Jura)特別活躍,以往多為家族代代相傳,成為當地的特殊建築與生活型態,也成為當地的重要經濟來源。如今則透過網路傳播到全世界。而鐘表的藝術除了鼓勵優秀的手工技藝,也傳承了準時的文化、激發創意、與耐心,而對於精準度無止盡的追求,更具有哲學上的重要代表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自2008年開始搜羅全球各地不同文化中深具代表性的行為與表達方式,如今已有近500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其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