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將放置草料的空桶補滿後,等在牛棚的水牛聞香而至。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陽明山國家公園日前發生多隻野化水牛死亡事件,經專家學者研判,水牛是營養不良而死亡。有學者以及民眾質疑,「圍籬」讓牛隻無法取用足夠糧食而營養不良。但國家公園設立目的是保護棲地與生態,盡量避免人為干擾環境;無主野化水牛是野地自然形成族群,現又面臨特殊氣候需要干預救援,突顯出生態保護與人為介入的權衡兩難。
野化水牛該不該有「飼主」,是處理擎天崗水牛第一道難題。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發言人張順發說,無主野化水牛是在野地自然形成的族群,但有學者認為,野牛曾受過人類圈養、不是野生動物,只是具備適應野地的條件。
耆老幫忙 了解牛脾氣
但陽管處保育巡查員何仁慈無奈地說,假如自己是餵養者,當然可以驅使水牛,但野化水牛具攻擊性,要任意遷移很困難;陽管處後來商請有養牛經驗的當地耆老幫忙,了解牛脾氣、較不會觸怒水牛。
張順發說,目前以人力巡查得知的訊息,在頂山石梯嶺至少有十七頭野牛在活動;擎天崗地區有牛棚裡的二頭牛、竹篙山的十三頭牛,還有二頭牛跑到平等里;磺嘴山則因為步道少,尚未觀察到牛群蹤跡。
北市開罰 陽管處訴願
陽管處長劉培東說,雖然陽管處希望能盡快了解牛隻活動情況,但礙於天氣因素,包括土地泥濘、起大霧都造成影響,且牛會躲在人力難以抵達的背風位置,讓觀察與掌握水牛的動向變得更困難;等未來天氣好轉時,會啟動空拍機、大規模觀察水牛的活動情形。
陽明山野化水牛死亡讓「圍籬」疑似成為禍首。台北市動保處六日以陽管處未考量牛隻生活空間等狀況,依違反動保法開罰七萬五千元;陽管處則回應,圍籬是依各單位建議修復而成,且並無圈圍導致水牛死亡直接證據,將向行政院提出訴願。
劉培東指出,當初採無固定基礎刺絲圍籬,目的是因應動態管理需求,加上附近獵人與陷阱多,圍籬可扮演保護水牛的作用,避免因陷阱受傷。然而,去年底的特殊氣候,讓圍籬成為眾人之矢,陽管處已打開部分圍籬,讓牛可以自由移動覓食吃草。
曾目睹牛王驅逐公牛的何仁慈透露,僅十多秒就衝刺近三百公尺,還途經拍婚紗與畢業照人群,幸好沒撞到人,否則以水牛幾百公斤衝力,「不死也半殘」,認為設圍籬有其必要性。
若留原地 應控制數量
張順發則表示,二○一八年有八頭水牛「下山」造成平等里農損;且水牛還跑到車道、影響安全。當時根據養牛耆老的建議,加上考量國家公園生態環境的保存,陽管處參考原台北市農會的舊圍籬形式、修補設置圍籬。
如今這批野化水牛的未來,陽管處六日召開跨領域專家會議,與會專家認為,水牛不適合陽明山氣候環境,應審慎考量逐步移地安置為宜;若牛隻持續生活在擎天崗,需採適當管理方式,以維護動物福祉、民眾安全,並設定牛隻族群數量控制。鑑於社會對刺絲圍籬沒有好感,專家也建議,圍籬材質可從刺絲改為電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