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協會「RE-THINK」與外送平台foodpanda合作,調查全台3.7萬人回收習慣。圖/吳姿賢
【本報台北訊】環境教育協會「RE-THINK」與外送平台foodpanda合作,調查全台3.7萬人回收習慣,發現68.3%民眾答錯日常生活中常見垃圾的回收分類;為提升社會回收觀念,RE-THINK今起推出線上「回收大百科」,收錄101個常見垃圾的組成材質及回收方法。
foodpanda公共事務經理郭昕宜表示,前年開始foodpanda介面預設「不主動索取免洗餐具」的選項,一度被消費者罵翻,但截至去年10月統計,一年就省下530萬公斤重的餐具,效益相當驚人。
RE-THINK行銷公關總監王滋鮮表示,超過9成民眾自認有回收習慣,25歲以下年輕人自覺最不環保、垃圾回收行為表現也最差;他表示,問卷找出台灣民眾4大回收迷思,68.3%民眾答錯日常生活中常見垃圾的回收分類,像是超商電子發票證明聯的熱感應紙其實不可回收,民眾卻以為可以回收到紙類;廚餘、便當盒應該回收,但民眾誤以為不用回收;另外,34.5%民眾觀念錯誤,以為把垃圾丟到回收車上就可以心安,但若要做到回收利用,還必須滿足「丟對、收集及處理成本合理」等條件,像是釘書針很小、收集成本過高,骯髒塑膠袋處理成本也太高,都不利回收。
RE-THINK創辦人黃之揚說,台灣人很會回收,但回收方法跟常識都不同,因此推出「回收大百科」希望整理出最可行的通則,包括最容易被收到一般垃圾當中的資源物品、常常被丟到資源回收當中的一般垃圾,以及超過萬人最頭痛、不曉得該怎麼丟的垃圾,例如瑜伽墊、耳機、充電線等;此外,回收大百科最大亮點是拆解垃圾,幫助民眾了解垃圾的材質組成、回收率、回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