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的外觀形形色色,有些有斑點、有些有條紋,有些貓的毛色是純色的、有些則是兩種顏色參半,但你有沒有注意過,儘管貓的花色多樣,當中有些變化仍然是有跡可循的。
圖/LucKy wei
文/鄭可安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四年級 )
貓的外觀形形色色,有些有斑點、有些有條紋,有些貓的毛色是純色的、有些則是兩種顏色參半,但你有沒有注意過,儘管貓的花色多樣,當中有些變化仍然是有跡可循的。
例如,俗稱「奶牛貓」的黑白雙色貓,身上主要的花色是黑色和白色,但奇妙的是,你幾乎沒有看過白色長在背部、黑色長在腹部的黑白貓,大部分的黑白貓似乎都遵循著「上黑下白」這樣的規律。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這就得從貓在胚胎時色素細胞的活躍度說起了,在胚胎時期,色素細胞大多會聚集在脊椎附近,因此,當色素被釋放,最靠近脊椎的背部會優先染上顏色。
而腹部較容易呈現白毛色也是相同的道理,因為色素細胞大多集中在背部,到了腹部附近幾乎已經沒有色素細胞的分布,沒有色素的情況使得貓的腹部經常是白色的底色。
那麼斑點狀的毛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當貓本身的色素細胞數量較少,在擴散分布的過程中,一旦碰上會影響色素生成的對抗因子,就無法在該區塊渲染出大片的毛色,轉而形成小片的斑點或花紋。
除了這些與生俱來的花色,有些貓的花色會隨著氣候的變化而改變,例如一到冬天面部毛色就變黑的暹羅貓,當氣溫偏低時,暹羅貓體內用以合成酪胺酸酶的TYR基因活性提高,黑色素的沉澱量增加;反之,氣溫超過33℃時,TYR基因活性降低,使得黑色素的沉澱量減少,這也就是為什麼暹羅貓每到冬天毛色就變黑,夏天又回復到原本模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