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輟生現象持續已久,教育部上月宣揚,在各單位努力下,中輟生重返校園比例愈來愈高,不過實際查閱相關資料發現,一○八學年度的國中復學率,雖較往年提升約百分之三,但國小復學率卻較一○七年下降;兒少團體直言,很多學校怕被關切,會請中輟生一周至少到校報到兩天,或是補請假,呼籲教育部別被「漂亮」數字沖昏頭。
據教育部統計,一○八學年度全國中輟生總計三千零八十六人,其中國中復學率約八成七,國小復學率卻從一○七年的九成,下滑到八成七;其中又以嘉義縣六成六最低,其次為新竹市七成,屏東縣七成六。
台灣兒童權益聯盟理事長林月琴說,學校中輟數據有時很偏頗,請學生每周到校兩次,就算「不輟」,除非孩子家庭有高風險,否則就是回歸學校輔導,但教育跟社政系統常被一刀切開,必須建立社區聯防,不只照顧孩子的學習情況,也能深入了解家庭。
台灣全國兒少安置機構聯盟祕書長周幼梅提到,曾有安置機構統計,平均每年十位新進小五到國一的安置學生,有三位是文盲,但都沒有中輟紀錄,學校以各種「優待」讓孩子到校,比如到「學習角落」玩電動,一路玩到小學畢業,教育當局沒有足夠人力資源,也沒檢核孩子的實際學力,中輟黑數非常大。
中輟生問題讓不少學校頭痛,認為是「小麻煩」,不過曾接觸過有中輟風險的學生的台東縣卑南國中校長游數珠認為,「等待」與「陪伴」是讓孩子回心轉意的關鍵;家扶基金會社會資源處長林秀鳳也提到,學校願承擔,孩子才有機會被找到、輔導,進而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