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囊旅館 原是復古中世紀箱型床

 |2020.12.09
3091觀看次
字級
睡在大櫃子裡是什麼感覺?這個問題問中世紀的歐洲人最知道。圖╱Wolfgang Sauber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對於現代人來說,「睡在箱子裡」似乎很難想像,感覺睡起來一點都不舒服。不過,對於生活在中世紀歐洲的人們來說,當時流行的「箱型床」可是好處多多。

箱型床(The box bed),在法國又稱為「封閉的床」(lit clos),這是一種來自中世紀內建床組的家具,外表長得就像一件大櫃子,有的還附上了可以滑動或推開的門板,有的則以窗簾遮光。有的箱型床自成一件家具,有的則是特別建在房間的畸零角,塞進室內無用的空間。

至於尺寸,箱型床的長度大約只有160-170公分長,除了中世紀歐洲人長得沒有那麼高頭大馬以外,也跟他們睡覺的姿勢息息相關。

當時,只有死人才會平躺,活人在睡覺時都是採用坐姿,並且在背後墊上3到4個枕頭,因此箱型床的長度剛剛好。

人們睡在箱型床中的老照片。圖/取自推特@marinamaral2

而描述箱型床最出名的文字出自1847年出版的英國小說《咆哮山莊》(Wuthering Heights),作者艾蜜莉勃朗特(Emily Bronte)在書中寫到,箱型床真的是一件設計非常方便的家具,能在不大的空間中給予家庭成員個人隱私。當關上箱型床的門板時,裡頭就是充滿安全感的小世界。

細究箱型床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地區(Brittany)。而到16世紀,歐洲各國都可以看到箱型床的蹤影,法國、蘇格蘭、荷蘭、奧地利、斯堪地那維亞半島都在使用箱型床。隨著箱型床愈來愈受歡迎,各種設計百花齊放,到了18世紀箱型床的設計已經十分精美,甚至能夠巧妙地融入房間中不被發現,外人乍看只覺得是個一般的櫃子而已。

有的箱型床做得就像衣櫃一樣,只要把門板給拉上,根本就看不出來裡面是一張床。圖╱Heinz-Josef Lücking

箱型床有幾個特色,是能在歐洲廣受歡迎的原因。

1.個人有隱私

綜觀中世紀人們對箱型床的眷戀其來有自,無形中提供了私人空間。當時,有許多家庭並非人人有各自的房間,而是一個大家庭住在一個房間,貧困的家庭尤其如此。這個時候,要能在狹小的房間內隔出私人空間就得依賴箱型床,箱型床讓每個家庭成員能夠「躲」回自己的小空間。

再來,箱型床的前方通常會放置相同長度的長凳,長凳底下有儲物空間,長凳本身可以當作台階讓人爬進箱型床中,這個長凳又被稱為「榮譽之座」。

不僅如此,有的箱型床下方設有抽屜,有的抽屜拉出後可以擺上棉被當作另一張床,讓賓客或是年齡較小的家庭成員棲身,這可以說是現代隱藏床的前身。

17世紀荷蘭畫家霍赫的作品〈母親的責任〉,可以看到畫作的右上方正是箱型床。圖╱ Pieter de Hooch

2.睡起來很溫暖

至於睡在箱型床中是什麼感覺呢?或許問住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天寒地凍環境的人最知道,這個區域十分流行箱型床,主要的原因正是因為箱型床關上門板、拉上窗簾後溫暖得不得了。

3.防止被狼攻擊

門板和窗簾除了可以擋風,也可以防範不速之客的入侵。當時在鄉間地區,諸如狼等野生動物會趁夜深人靜潛入農家覓食,人們睡在箱型床中相對安全,不容易被牠們發現。有時,農人外出工作時,也會把嬰兒放在箱型床上保護好。

箱型床睡起來很溫暖,然而也有不通風的壞處。圖╱Jean-Luc Bailleul

隨著時間經過,人們利用空間的方式有所改變,再加上箱型床不通風、密閉和衛生上的考量,19世紀開始逐漸沒那麼受歡迎,有的箱型床轉型成了書櫃、衣櫃和電視櫃。

時至今日,人們或許會覺得箱型床有點眼熟?在寸土寸金、需要善用空間的日本,發展成膠囊旅館,一格格上下床位搭配上完善的電燈、電視、小桌子等設備,提供給想經濟實惠、又想要隱私的旅人實際解方,堪稱現代版的箱型床。

日本東京的膠囊旅館。圖╱取自網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