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廢開箱排行榜〉大型創作,還設計讓人站上去拍照的空位。圖/取自「好廢工作室」臉書
【本報屏東訊】十年前在屏東海生館工作或輾轉認識的七名「七年級生」,因關心海洋廢棄物議題成為麻吉好友,去年成立「好廢工作室」,展開將熱情化為行動力的斜槓人生,用巧思將髒汙海廢化為美麗實用的生活藝術用品、開辦活潑的講座和展覽,讓減塑變習慣。
七人平時都有自己的工作,也各有擅長的專業能力;因在海生館工作對海洋環保議題特別關注,常相約帶垃圾袋到海邊淨灘,卻有怎麼撿都撿不完的無力和挫折感。有次聚會聊著聊著,有人提議跨出「同溫層」,用實際行動力感染更多人。
討論後,去年組隊取名一語雙關的「好廢」,英文名為「Recycle For Good」;從海生館飼育員換跑道經營民宿的陳耀弘說,就是將海廢再利用,創造更好的價值並延續生命,「循環使用、造就美好」是團隊的核心精神。
被稱團隊藝術總監的丁鼎權,平常喜歡在恆春鎮的工作室玩創作,成了「好廢」的大本營;喜愛手作的陳耀弘,不僅會木工,也能變化出多樣產品;繪圖設計專長的杜侑哲,協助出版繪本《海漂多仔》。
從事海洋生物研究的陳美琪、陳冠如和謝佳珊,都是滿肚子「海洋環保經」的解說導覽員,配合不同單位籌辦、規畫環保教育活動。
「好廢」不是一本正經地說教,他們假日到台南漁光島、宜蘭載回廢棄的蚵棚保麗龍、浮具及回收水管,結合國際淨灘行動,統計出前十大海廢的〈海廢開箱排行榜〉立體創作,設計讓人站立拍照的空位。另包括以廢塑膠碎片混水泥塑形的〈恆春古城門名片架〉、以浮球製成飾品架或花器和維妙維肖的披薩,,作品讓人驚豔。
陳美琪和陳冠如說,海洋塑膠垃圾氾濫,源於「用了就丟」的習慣,從生活中改變和源頭減塑是解藥,不管是政府、企業還是每個人,都可以「再多做一些」,讓台灣成為對環境友善的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