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全球每年有四百八十萬至一千二百七十萬噸垃圾流入海洋,海洋垃圾議題不容忽視。研究團隊日前發表一份研究,首度加入風阻效應分析,發現海洋垃圾堆積熱點,從原本的亞熱帶轉移至熱帶及極區,尤以太平洋區最嚴重,這意味著台灣與亞洲區域面臨的危害,比原本預期得還大。
該團隊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辛宜佳、台大漁業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柯佳吟所組成。
鄭明修指出,本次研究利用大數據運算分析一九九三年至二○一七年全球七大洋區的垃圾分布,更是首度同時考量風阻與洋流因素,以全球尺度追溯海洋垃圾分布的研究。今年十月六日發表在《環境研究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辛宜佳說,過去大家認為海漂垃圾集中累積在副熱帶環流區,因營養鹽不多,較不會引來生物聚集,垃圾堆積在那,頂多是景觀難看,但加入風的帶動因素後,垃圾可能被帶至葉綠素濃度、營養較多的區域,浮游植物、動物就會聚集,大型魚類也會過來,對人類影響就會加劇。
鄭明修說,先前國家地理雜誌公布全球十大海漂垃圾國家,有八大國集中在台灣周遭,包括中國大陸、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就算台灣沒有排放垃圾,也會受到鄰近國家汙染,因此更須透過國際合作解除危機。他呼籲民眾「從源頭減量」,透過淨灘及日常的減塑行動,才是解決海洋垃圾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