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在美國職棒傑出表現,颳起了「台灣之光」旋風,這股體育競技場上的強風,帶動國內運動好手包括在溫布頓、美國網球公開賽獲得亞軍的「黃金女雙」詹詠然、莊佳容,一連串讓「台灣」名揚國際,但這些選手是靠自己奮鬥才有這樣的成就,政府似乎還是沒有長遠的計畫,培養更多的「台灣之光」。
王建民擦亮了「台灣之光」招牌,但政府相關單位在體育人才培育計畫上,還是維持「錦上添花」,少了「雪中送炭」,君不見,王建民、詹詠然、莊佳容等在國際揚名後,政府、政客就向他們靠攏,「秀」得不亦樂乎。
政府一直要讓台灣「走出去」,卻忽略了國際體育舞台,才是真正能讓台灣揚名的方式之一,當王建民一場場拿下勝投,台灣的名號就更響亮,而詹、莊兩人在雙打拚到決賽,透過電視的轉播,讓世人知道這兩名女孩是來自「台灣」,這比搞金錢外交、正名運動或「以台灣名義入聯」更有意義,體育絕對是最划算的投資。
可是,政府一直不重視體育,也不知選手在亞、奧運或國際賽揚威,是最佳的宣傳,使體育人成為弱勢族群,經費更是少得可憐,每年預算只有二十億元,跟其他部會不能比,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前天在高雄運動精英獎頒獎典禮中,喊出體育經費每年一百六十億元,這張支票能否兌現,值得觀察。
即便能兌現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明年預算今年就要編列通過,若謝長廷當選也是明年五月才就任,而北京奧運八月即將舉行,就算臨時增加培訓經費,也來不及了。
陳總統曾喊出北京奧運「七金」,但行政院似乎「不跩上意」,世界各國的奧運培訓經費,大都是下一屆結束就編列,至少在前一年編列,但台灣今年好像沒有預算,一些單項運動協會至今未展開選訓作業,看來陳總統的「七金」,真是夢囈。
想要在國際體育場合揚威,除要增加體育經費外,由基層做起的體育政策方向要落實,才培育更多的青年好手,讓「台灣之光」像恆星般持續發光發熱,否則等王建民、詹詠然、莊佳容等輝煌成就一過,「台灣之光」就會有如彗星般殞落。
阿昭(台北市/前單項運動協會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