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歲的李清榮出生於台南白河,家族三代祖傳糊紙事業,圖為他與八仙神尊作品合影。圖╱記者曹麗蕙
李清榮創作的四大天王與韋馱菩薩(中)。
圖╱台北市
文化局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千軍萬馬一張紙,萬丈高樓一支竹,糊紙工藝師傅李清榮,俐落劈竹、修竹、分類,不一會兒動手搭起山神、土地神的骨幹,他說,北部多用桂竹,不同部位的竹子硬度不同,能運用的地方也不同,「如何馴服它才不會裂掉?每個步驟都是功夫」。四十多年來,從他指尖躍動出的神尊個個都栩栩如生,正因他對技藝的堅持與創新,去年登錄為傳統工藝糊紙保存者,今年更榮獲台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
糊紙技藝又稱紙紮,是以竹材為支架造型、外糊紙張再裝飾彩繪的傳統工藝,融和紮製、貼糊、剪褶紙、雕塑、彩繪等技藝功夫。許多人會直接聯想到喪葬中的金童玉女與靈厝,因此總是染上一抹禁忌與神祕色彩。
跨越冥陽
技藝保存文化
李清榮回憶,小時後讀書時,他不敢跟同學說家裡在做糊紙,「因為當時大家的印象就是賺死人錢」。多年來,他盼透過創新作品、提升精緻度,讓大家能了解這項工藝背後,有很深厚的民俗文化與涵養,也希望不同信仰的人也能欣賞糊紙工藝之美。
事實上糊紙不僅運用在慎終追遠的白事上(喪事),神明祭祀、建醮普度等紅事中,更能一窺師傅製作神尊、官將、座騎、六獸山等精湛技藝。過往糊紙創作因儀式後常須燒化,無法如其他工藝般加以保存。
六十二歲的李清榮出生於台南白河,家族三代祖傳糊紙事業,六歲時他隨父親李塗生舉家遷移台北,從小耳濡目染學技藝,並拜金門藝師翁文林為師,習得一身好手藝。
一九八八年他與父親、老師共同承製台中大甲鎮瀾宮醮紙,精緻作工轟動業界,三人至此名聲享譽全台。
深入傳統
賦予創新風格
求學時就讀美工科的李清榮,喜愛到台灣各地趴趴走,觀摩各地師傅手藝、吸收各家所長,甚至將西方美術雕塑、現代複合材料技巧運用糊紙工藝中;喜愛電玩的他,會觀察角色的人物設計,嘗試把現代美學的色彩造型融入作品,進而開展出講求立體性及動感的風格。
李清榮分享,神尊人物和動物座騎是最難做的,因要神形氣韻俱全;另外,衣褶的處理如衣襬、袖口處的細膩度,要能呈現流線飄逸感,最能看出糊紙師傅的功力所在。
「我是徹底了解傳統後,再突破框架,往前超越,不是亂創作。」李清榮說,過去拜師學糊紙工藝,需要至少三年四個月才能出師,從劈竹開始打磨基本功,更要能隨老師深入宗教儀式內涵,如丈量時要符合文公尺,不能亂仿造,「裡頭有很多眉角,妙不可言,要學師後才能點破。」他也慨歎,如今接受完整學徒制的後進愈來愈少。
尊重宗教文化意涵是李清榮創新的前提,再融合現代媒材與造型設計。日前他在糊紙工藝特展中,新製一百五十公分的八仙尊像,其臉部、姿態、法器、服裝各有特色,展露他新舊交融、敢於開拓的技藝,其中有組四大天王與韋馱菩薩,每尊都至少花兩周製作,如同精緻藝術品,「這組作品被一位道長典藏,這次特別商借來展覽」,原來李清榮的創作太過精美,讓下訂的道長最後不燒化了,轉而供奉在神桌上,李清榮笑說:「我會做得很漂亮,讓大家都捨不得燒,而留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