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動的文學課】 要不要臉? 國文課堂對社群網路使用的思辨

文╱須文蔚 |2020.11.05
1686觀看次
字級

文╱須文蔚

當臉書(Facebook)的全球每月活躍使用者超過二十七億人,超過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用戶每天平均花費了約五十八.五分鐘在臉書上;減少了閱讀書籍、報紙與雜誌,也轉以社群平台收視新聞。不僅家長、老師都希望孩子能減少使用臉書或IG,多花心力在課業上;在文化界其實也存在過有趣的「要不要臉」爭論,善於援用當代文學作品到課堂的徐秋玲老師就因勢利導,帶領學生進行一場思辨之旅。

作家與資深編輯人季季就曾經寫過一篇火力四射的散文〈「不要臉的人」之告白〉,她拒絕使用「臉書」的理由是希望自己能多閱讀與創作,不必畏懼沒有臉書好友,她強調:「我從不覺得孤獨等同於寂寞,亦不覺得一個人在家寂寞,因為每一本書裡都有生命,各種生命的臉在眼前移動,各種生命的言語迴響在身邊。他們可能和臉書上的許多人一樣居於地球的極遠之處,但我在書裡和他們相遇時,他們是那麼近的在我的手中……」因此她宣稱自己是「不要臉的人」,希望提醒當代整天黏在3C螢幕上的人們,不妨沉思一下。

徐秋玲覺得季季言之成理,但完全不用臉書,也非常態。她透過網路閱讀到不少精采的好文,也警覺到自己時間上會受到影響和切割。在北一女任教的她看到學生下課的時候經常會滑手機,在改學生周記時,經常發現學生會說耽溺於臉書或社群網站,造成課業複習進度受到影響,在懊惱、無力又無法戒斷的狀況下,她覺得不妨讓同學閱讀季季反對使用臉書的散文,也吸收鯨向海的《銀河系焊接工人》中歌頌社群媒體的新生代見解,以及其他作家的各色評論,在課堂上共同討論與辯論這個當代的新興議題。

雖然「網路成癮」(internet addiction)有不少文獻,症狀早有心理學家歸納出來,但徐秋玲不希望用「宣導」的方式,讓學生打退堂鼓,她期待由辯論過程中找到解方。

她先介紹哈佛大學哲學系桑德斯教授在「正義」這堂課中,老師不僅講解更提問,台下同學可以回應不同的意見。師生對話氛圍有共識後,她再請學生閱讀季季與鯨向海的文章,學生各自提出支持或反對的意見,發表意見時需要提出論證與經驗進行辯論。具體的辯論過程,她讓同學到黑板上去寫理由,然後再相互檢視看似對立的論點中有沒有矛盾或和諧的部分,師生一起檢視「臉書人生」。

不少學生支持鯨向海的說法,覺得臉書是很好的,不需要過度緊張。鯨向海覺得偉大經常存在無所事事、細瑣乃至於微不足道的事物中,臉書上有很多浮光掠影的思想,更有不少靈光存在,不妨正面看待之。鯨向海相當幽默,他非常感激千里迢迢來按讚的陌生人,這些讚對他來講簡直就像鑽石一樣,讓他覺得自己是「暴發富」。學生發現,鯨向海故意不講暴發戶、而取諧音用「富」,也就是說臉書令人著迷之處莫過於消解了人們的寂寞,可以慢慢地找回來熟悉的朋友,認識新的朋友,建立各種對話的可能,甚至情緒的交流與發洩,這些讓人感到「富足」之處,都是日常生活中罕見的應對進退之道。

呼應鯨向海的同學在黑板上寫下意見,強調在臉書上可以「以文會友」,能找到同質性比較高的人,形成社群後可以有共同的討論,集結興趣類似的人,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很快地進行對話跟溝通。沈亮欣就說:「臉書讓人表現自我,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自我,為什麼要擔心被操控?臉書又有教育、又有娛樂,非常實用。」支持臉書派的同學相信,只要好好利用臉書,就不會迷失自我,會發生問題的使用者,縱使不用臉書,他依舊會在其他生活領域迷失方向。沈亮欣鏗鏘有力地結論:「不要去歸咎,不要去把人性惡的層面找一個代罪羔羊,好像今天把這個事情結束掉以後,就沒事了。」

讓徐秋玲意外的是,更多同學支持季季的觀點,進而主張「孤獨」之必要,閱讀或是寫作應該是寂寞的、孤獨的、不應該被打擾的,一個作者需要有一個自己完整的時空,一旦加入臉書,就不斷有細瑣的干擾,可能有人會一直叮咚、發訊息給你,或是你想要看自己貼文有多少個讚,無一不打斷生活的節奏。和鯨向海的立場完全不同,季季覺得一個真正的創作者不應該在網路取得相濡以沫的溫暖,而應該在自己的文字裡面,或是其他作家的書籍裡面,去找到一個自足的可能。

相對於季季的自律與堅持,多數擔心臉書負面功能的同學則坦白,人人都會有自覺自察不足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寂寞確實難以排遣,想利用臉書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是往往貼了幾篇文章或交換信件之後,發現認真寫下熱忱、抱負、夢想或心境,但「臉友」回饋的往往是打油詩、心靈雞湯或是濫情的風花雪月,讓人失望,也難以交到真心的朋友,反而因此浪費了很多時間,也把生活切割得很零碎與片斷,最終沒辦法控制讀書的進度,一旦空下手馬上拿起手機滑進臉書,這是一種「悲哀的方便」。

聽完同學們相當對立的論述,也能感受到年輕心靈的徬徨,特別是面對課業壓力下,勢必犧牲多姿多采的人際往返。與其說老師或家長努力勸說學生離開社群平台,真正能「安頓身心」的作法,徐秋玲發現,每個學生還是必須認識到每個人都害怕孤獨,渴望肯定,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更要有自律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自己決定「要不要臉」?

作為國文老師,徐秋玲更在意的是新生代的學子面對影像、手機或電腦螢幕的間實在太長了,漸漸失去了閱讀的樂趣,也較難感受文字的魅力,這當然是習慣臉書片斷的、速食的、短淺的訊息後的「副作用」。徐秋玲開始利用有趣、陌生化、有書信感的短文導入課程,文字由短到長、由感性到知性,慢慢把學生拉回文字和閱讀的世界中。

當臉書已經占領了學生和老師的生活,經常在網路上筆耕的徐秋玲更願意反短小與淺白的風潮,她寫長篇累牘的電影評論、書評與散文,記錄與學生生活肩並肩的歡笑與淚水,師生以另類的文字互動相濡以沫,天天都在社群網路上開著精采的國文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