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受菩薩戒 精進佛道更上層樓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楊璽樺、戴辰大樹報導 |2020.10.26
3237觀看次
字級
眾人搭上縵衣,從此將「以戒為師」牢記在心。 圖╱人間社記者蔡忠宏
佛光山傳授在家菩薩戒會昨日舉行正授大典,八百名戒子求受菩薩戒,慧任法師(左起)、心保和尚、慧應法師領眾納受戒體。圖╱人間社記者王成圃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楊璽樺、戴辰大樹報導】「佛光山二○二○年傳授在家菩薩戒會」昨日在佛光山雲居樓二樓舉行正授大典,各地近八百名戒子歡喜求受戒法。因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今年戒會改變以往五戒、菩薩戒並行的形式,以菩薩戒新戒為主,全懷懇切之初發心,亦為一殊勝因緣。戒會由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為得戒和尚,心保和尚、心培和尚、慧昭法師分別擔任羯摩和尚、教授和尚、開堂和尚。

正授大典前一晚,大眾以懺摩滌淨身心,期能以虔誠和無比的清淨心納受戒體。正授大典在鐘鼓齊鳴聲中,三師和尚領眾發露懺悔,「善哉解脫服,尊貴禮懺衣;我今頂戴受,禮佛求懺悔」偈語繞梁,眾人搭上縵衣,從此「以戒為師」。

自利利他

與佛平等

為讓大眾了解菩薩戒的意義,二十四日常住在如來殿大會堂安排講戒、開示。由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講授菩薩戒,說明在家菩薩戒源自《優婆塞戒經》,以及何謂六重二十八輕戒。「三學」為戒、定、慧,又作「三增上學」、「三無漏學」,透過修習「三學」可使自己進步、斷脫煩惱;「三學」首要為「戒」,戒並不是束縛,持戒才能自在,持戒也是大布施。

「受菩薩戒要自利利他、自覺覺他,這是通向佛道之路。」心保和尚表示,唯有實踐菩薩道、菩薩行,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與佛平等。做一個菩薩要有什麼修行?和尚指出行「六度」,六度第一就是「布施」,布施才有福德因緣,修行要有資糧,給人一句好話、一個微笑,慈眉善目也是供養,令眾生歡喜就是令諸佛歡喜,了解這道理,行佛時就會更有力量。

佛光山退居和尚心培和尚開示主題「菩提心的修持」,以思惟「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讓大眾省思往佛道邁進,應具備佛法正見觀念。並且引述《華嚴經》的「戒是無上菩提本」,指出菩薩戒是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發心受菩薩戒首要發菩提心,此乃成佛根本,故《華嚴經》云「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成佛根本

發菩提心

如何修菩提心?心培和尚建議大家可依「七重因果」次第修學,即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大悲、增上意樂、菩提心等七項利他修心法。前行要先修四無量心,即生起「平等捨心」,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離一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之對待;教導以生緣慈來止息違理瞋、以法緣慈來止息順理瞋、以無緣慈來止息諍論瞋等來修慈悲觀。

授課阿闍黎尼慈容法師開示「菩薩行證」,說明受菩薩戒需行菩薩道、以菩薩為模範,應發四弘誓願,效法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的大願心。煩惱來自「身、口、意」三業,大眾應當力行三好、以「八正道」修身、以「四無量心」修心,奉行四給、四攝及六波羅蜜。

正授大典圓滿後,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講授「得戒和尚語錄」,闡述做為一個菩薩應當有何作為,得戒和尚如何教導,以及「常住」的定義。

今年有佛光山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及夫人蕭素惠等受菩薩戒,彼此希望能在佛道上更上一層且圓滿,並更有動力實踐菩薩道的修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