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生十二日由兒子陳漢璋(左)代表捐贈白米,苗栗縣議會議長鍾東錦代表接受。圖╱范榮達
【本報苗栗訊】苗栗縣八十六歲大善人陳松生童年家境窮困,有時須向親友借米度日,曾步行十二公里借一把米,只為了隔天要帶飯遠足;事業有成後,認為「只要有飯吃就可以活著,活著就有希望」,他自己捨不得出國、吃點心,卻慷慨解囊,一九八○年起四十一年如一日,捐贈萬斤白米幫助弱勢,行善傳家成了子孫最好的身教。
竹南民眾服務社理事長陳漢璋十二日代表父親陳松生捐贈一萬斤白米,苗栗縣議會議長鍾東錦代表接受,並致贈「義行楷模」匾額感謝,鍾東錦說,白米將轉送鄉鎮市黨部,濟助清寒戶或清苦獨居老人,陳松生的義舉,激發社會更多善行並發揮影響力,為社會帶來溫暖和關懷。
陳漢璋分享說,父親童年時期,以番薯簽為主食,每次遠足必須帶飯,父親要來回步行十二公里借一把米煮飯,兒時的經驗一直感恩在心,長大後秉持著「吃人一口還人一斗」的信念,祖母陳劉尾老太太也常耳提面命,提醒父親有能力時回饋社會幫助他人。
母囑不祝壽 經費寒冬送暖
他表示,父親退伍後,借錢買三輪車送貨,逐漸發展貨運行,經濟稍有基礎,一九八○年起遵循祖母的囑咐,每年將祝壽經費作為寒冬送暖之用,二○○五年祖母過世後,父親更在祖母忌日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維持每年捐米,幫助縣內清寒戶及獨居老人,數量也從五千台斤增至一萬台斤,因春節前社會愛心捐米較多,今年提早於十月捐贈。
「要父親出國,好像要他的命!」陳漢璋說,父親從來沒有出國旅遊,他懂事以來,父親再怎麼餓,也不會在外面吃點心,父親是子孫最好的身教「傳家寶」,胞弟陳漢琮目前在竹南頭份大力推動廣場舞健身,兒子陳弘維取得博士學位,義務協助有需求的單位及團體,演講、撰寫企畫書都不收費,傳承有能力就回饋社會幫助他人。
陳漢璋說,他祖母及父親樂於助人,深深影響後代子孫,並指出,做一件對的事,社會將溫馨快樂,也希望把對的力量散播出去,讓社會更和諧。他的父親更強調,只要在有生之年,將持續捐贈白米助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