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十二日揭曉,美國學者米格羅姆(Paul R.Milgrom)和威爾森(Robert B.Wilson)因「改善拍賣理論和新拍賣形式的創新」獲此殊榮,兩人都任教美國名校史丹佛大學,而且還有師生關係。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二○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十二日揭曉,美國學者米格羅姆(Paul R.Milgrom)和威爾森(Robert B.Wilson)因「改善拍賣理論和新拍賣形式的創新」獲此殊榮,兩人都任教美國名校史丹佛大學,而且還有師生關係。
米格羅姆是博弈理論專家,尤其擅長拍賣理論和定價策略。他還與其他學者一起提出無交易定理;威爾森一九三七年五月十六日出生,他一九六三年在哈佛商學院取得博士學位,自一九六四年在史丹佛大學任教至今。他以對管理科學和商業經濟學的貢獻聞名。
諾貝爾委員會在聲明稿中說,這項新拍賣模式是基礎學術研究能夠促進創新,造福社會的最佳典範,「過去人們總是把物件賣給出最高價者,或者是向出最低價者購入。時至今日,價值天文數字的物件日日在拍賣中易手,當中不限於家庭持有的物件、藝術品和古董,也包含了有價證券、礦物和能源。公共採購也可以拍賣模式競標。」
「他們的理論發現改善拍賣實務。今年的得主米格羅姆和威爾森研究拍賣的運作方式。他們以本身的專長,為諸如無線電頻率等,難以傳統方式銷售的商品和服務設計出新的拍賣模式。他們的發現不但嘉惠拍賣者和競標者,也造福全球的納稅人。」
委員會還說,八十三歲的威爾森發展出拍賣具有共同價值物件的理論,這種價值在事前並不確定,但最終對大家而言都相同。舉例來說,像是無電線頻率的未來價值,或者是在特定區域的礦物資源。威爾森揭示為什麼理智的拍賣者傾向將競標價置於他們對共同價值的最佳預估值以下,因為他們害怕所謂的『贏家魔咒』,也就是得標者最後因付出的金額過高,而落敗出場。
諾貝爾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文學獎、和平獎得主已經分別在五日至九日陸續出爐,十二日公布的經濟學獎,為二○二○年諾貝爾頒獎季畫下句點。
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名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起初的五個獎項不包括經濟學獎,一九六八年瑞典中央銀行捐款給諾貝爾基金會,才增設經濟學獎,並於一九六九年首次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