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爺爺做木器 不用螺絲釘子

 |2020.10.01
1733觀看次
字級
王文德的工作室,充滿各種工具。圖╱取自網路
王文德製成的茶几與其孫子。圖╱取自網路
阿木爺爺拿出十二根木條環環相扣成魯班鎖,精緻好玩。圖╱取自網路

【本報綜合報導】人稱「阿木爺爺」的六十三歲木工師傅王德文,不靠釘子、螺絲、膠水,一榫一卯地化腐朽為神奇,做出魯班凳和木拱橋等精緻木器。

王德文的深山「工作室」位於中國大陸廣西梧州市蒙山縣陳塘鎮,做木工的影片被兒子王保成傳到網路上之後,王德文馬上爆紅;「阿木爺爺」在大陸短影音平台「西瓜視頻」有二百七十多萬粉絲,名為「Grandpa Amu」的YouTube頻道點閱率超過二億次。

影片中只見他在一塊紅梨木上寫寫畫畫之後,數十條標記線在長三十、寬十四、深六公分的長方體上縱橫交錯,經過鋸、磨、鑽、鑿等多重工序,眼看就要被肢解的木頭,在一捏一提之後,就像變形金剛一般「站」了起來。內部被解構仍連為一體的木頭變成了「魯班凳」──合起來是塊木板,撐開後是張凳子。

在社群網站上一支影片瀏覽次數破千萬的木工作品是架在小溪上的拱橋。王德文不用一滴膠水、一顆釘子就做出複雜物件的「神技」,讓外國網友驚嘆「又見識到中國功夫」。

榫卯是藏在木頭裡的工匠智慧,一項傳承數千年的木工技藝。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北京故宮正是廣泛運用了這種結構方式。

王德文介紹,榫是木頭凸出來的部分,卯是木頭凹進去的部分,榫卯相互結合能嚴絲合縫。「最難的就是嚴縫,刨好的木頭要像玻璃一樣平,拼接起來才不留一絲縫隙」。

控制刨木力道

木料表面像玻璃

他憑感覺控制力道,握著刨刀在木料上一推,每次只刨去紙片般的厚度。「切割木料時最多留下三公釐的加工餘量,不能刨過七下,再多一下木料就廢了」。

這個農民在榫卯上的功夫是常年為生計奔波練就的。王德文祖籍山東,九歲那年父親去世,母親常年多病。為養家糊口,他十三歲開始學木工。

二○一七年,孫子在廣西出生後,王德文和妻子從山東搬來。偶然得到一塊花梨木,他做成「魯班凳」,一個約有二千六百年歷史的物件。「匠二代」王保成從沒見過這樣的凳子。

技術是王德文十六歲時借來成品後自己琢磨出來的。在衣食短缺的年代,這般精巧的手藝沒人在意。擅長影片製作的王保成上傳影片,不到一天,點閱率突破了一百多萬次。

「敲敲打打將近五十年,誰能想到,我老頭子紅了?」王德文說,有人願意看,就讓兒子多拍點。「五○後」父親當主角,「八○後」兒子負責拍攝,成為這戶木匠人家的創業模式。

打造各種玩具

孫子玩得好快樂

很快,父子倆意見有了分歧。做「魯班凳」時,王保成想用電鋸開縫。王德文堅持用鋼絲鋸,雖費時費力,但更為精細,他固守著年輕時的極致要求。

王德文耗時五天製作了四十二個榫卯棱、四個榫卯柱、一個榫卯基、二十七道鎖,模擬出世博會中國館。「CAD技術咱不會,繪圖是用一把尺、一支筆標著尺寸,一根木條當圓規用」。

魯班鎖蘋果、小豬佩奇、手搖泡泡機、木製機器人……重拾木工活的王德文,用這門手藝為孫子打造「快樂童年」。

「不是我紅了,而是我們老祖宗的文化紅了。」在王德文看來,榫卯不是逝去的歷史,正在大陸鄉村保持頑強生命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