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兒福聯盟調查,去年有九千四百名兒少離家,平均每一小時就有一個;此外,兒盟最近還接獲三起九歲離家的案例,顯示離家兒少年齡有下降趨勢。
究竟家庭出了什麼問題,讓孩子會選擇遠離家園,而非將家庭當成避風港?兒盟認為,過去以走失或被拐騙的「非自願離家」因素最多,但是近年來卻有八成的離家青少年是「自願」,即便自願離家的孩子找回率達七成,平均協尋的時間也縮短,但有六成還會離家,似乎已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由此看來,在這些離家兒少的眼中,家庭似乎是旅館的代名詞,甚至是另類的牢籠,特別是因與家人嚴重衝突、管教不當、氣氛不佳而離家,這顯示親子溝通管道與方式,乃至教養模式都有檢討的必要;也就是說,過去的教養觀念影響現代父母,在教養模式中複製過去威權式的親子溝通方式,讓兒童與青少年選擇逃離,作為對父母管教的抗議。
警政與社福單位對協尋離家兒少,所能做的只是透過管道盡力清查,這只是治標,要想降低兒少離家率,父母應改變管教方式,拼除威權式的親子溝通,學習如何愛孩子,及讓孩子有訴說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