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讓人心情放鬆。圖/法新社
阿里山區部分茶農近年推動茶園觀光。圖/資料照片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遠距工作與避疫措施使各國民眾待在家裡,帶動喝茶需求大增,除了水以外,茶飲已成為全球需求量最大的飲料,並由於天氣惡劣、勞動力短缺、港口關閉等問題,導致全球主要產茶區的供應吃緊,帶動茶葉價格大漲。
《華爾街日報》報導,茶價在3月跌至十多年最低水準以來,全球茶葉批發價已飆漲50%。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近來全球茶葉價格攀抵每公斤3.16美元(約新台幣92.5元),為2017年11月來新高。
隨著近年飲茶養生的風潮興起,全球茶葉消費量不斷成長。疫情雖導致飯店和咖啡廳的茶業消費量急劇下降,但業內人士表示,民眾待在家中反而喝下更多茶。
據市場研究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統計,全球每天約喝掉37億杯茶。美國行業協會TeaUSA的數據指出,逾半數美國人通常每天都會喝茶,這種飲料在千禧一代中特別受歡迎。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Nielsen)的數據,茶葉漲價已開始反映在部分美國商店的茶葉商品價格上,濃縮茶的價格平均比去年同期上漲9.6%,茶包價格也年漲1.7%,即飲茶價格倒是未受太大影響。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經濟學家安洛克表示:「這個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供應面導致的結果。」FAO先前曾警告,氣候變遷正在威脅全球茶葉產區農業生態環境。
世界第3大茶葉出口國斯里蘭卡稍早遭逢嚴重乾旱,今年頭7個月的茶葉產量比去年同期減少15%。據該國茶葉出口商協會資料,同一時期茶葉外銷下滑約10%。
新冠病毒疫情也衝擊印度的茶葉產量。印度採取的封鎖舉措,拖累採茶進度,中斷卡車運輸,並迫使港口關閉,造成出口和海運延誤。而東北部最大產區阿薩姆邦爆發嚴重洪災,也使茶葉短缺加劇。根據印度茶葉局的數據,今年前7個月的茶葉產量大減22%至50.9萬公噸。
台灣飲茶文化歷史深遠,對茶樹栽培、製茶等產業深具影響,加上國內手搖飲蓬勃發展,對茶葉內需消費不輸外來咖啡文化風潮。茶葉種類眾多,國內雖有自產茶,但也大量自國外進口其他茶品。
財政部統計處統計,雖然茶葉進口量是出口量的3倍,但今年前8月平均每公斤出口單價12.1美元,為進口(每公斤2.6美元)的4.7倍,自2016年起台灣茶就是出超賺外匯的貨品。今年前8月受疫情影響,台灣茶出口衰退26.5%。
台灣茶葉外銷市場以中國大陸及美國為主,其餘國家較為分散,由於茶葉列入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收清單,2012年後即零關稅出口至大陸,推升對大陸茶葉出口比重,今年前8月為37.2%,較2009年提高14.5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