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冠小說家新作 從鼠疫看新冠 面對瘟疫 古今同中有異

編譯/韋士塔 |2020.09.26
1244觀看次
字級
土耳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是當代歐洲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圖/美聯社
現代民眾的衛生意識較高,願意配戴口罩等防護設備。圖/法新社
現代醫學和科技進步,民眾容易了解病毒。圖/法新社

編譯/韋士塔

新冠病毒疫情肆虐,促使許多作家開始觀察及探討疫情,曾在2006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土耳其作家帕慕克(Orhan Pamuk)就是其中之一。

帕慕克被視為當代歐洲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他表示,早在疫情爆發前4年,他已開始撰寫《瘟疫之夜》(Nights of Plague),且已接近完成;新冠疫情出現後,他決定修正部分內容,探討古今對全球大流行疾病的反應。

《瘟疫之夜》的故事背景是1901年奧圖曼帝國時代,當時爆發了一場鼠疫,在亞洲奪走數百萬人的生命。帕慕克指出,希望透過這部作品對古今東西方世界進行比較。今年68歲的帕慕克目前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他表示,自己研究這個主題已逾30年,而瘟疫恰如試金石,有助研討東西方社會的區別。

被問及即將出版的作品中,描述的瘟疫肆虐狀況與當前世界相比時,帕慕克說:「過去的瘟疫與如今的新冠疫情之間,有令人驚訝的相似之處。這些共同點並非微生物、病毒或細菌,而是人們的反應。」

帕慕克表示,這些反應之一是統治者對全球大流行病以及其嚴重性的否認,他們最初的態度往往否定疫情的存在。然而,這些不願正視疫情的政府,常在疫情的處置方面出現嚴重疏失,甚至引發民怨。

古今社會面對疫情的另外一個共同點是,許多人會散布有關疫情起源,以及病毒由誰傳播的謠言。過去出現瘟疫時,人們指控猶太人汙染了奧圖曼帝國和歐洲基督教世界的水源;新冠疫情爆發後,曾有謠言稱是中國大陸對付美國的手段。

帕慕克指出,和過去相比,最令他意外的是人們對於疫情的恐懼程度。他說:「這部作品的內容幾乎涵蓋新冠疫情的各種狀況,唯一沒有提到的是恐懼;為此,我修改內容,把這個元素加入作品中。」

他表示,過去民眾對致命傳染病的危機意識較低,也較不畏懼,因為以前沒有報紙、廣播、電視和網路,一般民眾的教育程度也相對較低,只能揣測或聽信他人的說法,研判瘟疫的起源和危險程度。帕慕克說:「過去的醫療水準較低,染上瘟疫而死亡的可能性遠高於感染新冠病毒的機率,但過去人們較不害怕。」

現今世界的網路和媒體相當普及,有關疫情致死的訊息和畫面通常在短時間內就能傳送至世界各地,引發民眾的恐懼。帕慕克表示:「我們能夠親眼看到屍體、死亡數據和病毒如何傳播,這讓人心生畏懼。」

帕慕克指出,今昔另外一個區別較為正面;以前的掌權者幾乎無法指引民眾該如何應對,如今各國政府的應對措施較理想,包括隔離、封鎖、要求民眾配戴口罩等。此外,新冠疫情讓人類的團結更勝以往,世界各國彼此合作,分享經驗;「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這在人類歷史中前所未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