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手搖自行車,身障者靠自己的力量上山下海不再是夢。
圖╲宋立蓉提供
【本報台北訊】「我從三歲就小兒麻痺症要用拐杖走路,已經忘了跑的滋味。」北市生命勵樂活輔健會致力推動手搖自行車運動,每年約六千人次參與,祕書長宋立蓉與先生陳奇峯兩人都是小兒麻痺患者,九年前夫妻倆首次坐上手搖車,享受追風快感,宋立蓉當場淚崩,活到五十歲才知道河濱公園的美,現在夫妻倆致力推動手搖車,希望身障者、長輩願意走出門,在陽光下把健康追回來。
手搖車不靠雙腳踩踏,而是利用腹部力量,靠雙手驅動輪軸推進。早期手搖車是用來訓練核心肌群的工具或當復健輔具,由於單價高,初階款就要價五萬元,較少人拿來當休閒活動。
宋立蓉的先生陳奇峯是腸胃科醫師,接觸手搖車後,發現這項運動能延緩退化,促進腸胃消化,也不像在醫院冷冰的復健,八年前募款買了三十部捐給北市水利處,隔二年再購入三十部給新北市高灘處,放在河濱公園,讓身障者、老人免費租借,如今他們更認養北市觀山河濱公園貨櫃屋,有十種類手搖車供不同障礙程度、肌耐力者選擇。
不只服務行動不便者,生命勵樂活輔健會近幾年也與陽明教養院合作,服務多重障礙者及長輩,宋立蓉說,很多人因中風而行動不便,其實關節退化或中風老人,仍然可以從事手搖車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