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至3月流行的新冠病毒株以2019年的病毒株為主,2020年4月後已經演變為不同型態,目前可以分為五類,已與2019年之病毒株不同。圖/取自新冠肺炎防疫科學報告直播
【本報台北訊】新冠病毒是一支變異率高的RNA病毒,又靠著超強傳染力在九個多月傳遍全球各國,這支病毒在傳播過程中發生過數不完的變異,也被各國科學家持續記錄下來。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今(16)日在新冠肺炎防疫科學報告指出,根據全國共享流感資料庫(GISAID),2020年2至3月流行的病毒株以2019年的病毒株為主,2020年4月後已經演變為不同型態,目前可以分為五類,已與2019年之病毒株不同。
台灣病例以最早的2019年病毒的為主,歐洲則以2020後病毒之為大宗。長庚研究比較台灣與全球病毒株演化樹,發現台灣有兩波境外感染,第一波境外感染主要是中國返台,以中國病毒株為主,第二波主要為歐洲病毒株,也有中東旅遊史相關的變異。
陳秀熙指出,根據疫情早期發表於《Nature》的研究報告,新冠病毒株最早有兩派分支,一支來自「華南海鮮市場」,另一支來自「非華南海鮮市場」。雖然並未發現不同病毒株之間的疾病嚴重度有差異,共同點在於病毒主要侵犯年長者和男性,血液樣本呈現CD3+T淋巴細胞異常稀少,IL6和IL8細胞因子異常高,顯示疾病進程可能大量消耗免疫細胞(CD3+T),爆發細胞因子(IL6和IL8)的風暴,導致免疫系統過度攻擊自己。
陳秀熙表示,後來這個RNA病毒果然如大家所料,變異非常快。從以色列、巴西、哥倫比亞、荷蘭、蘇格蘭、摩洛哥、澳洲等國家的基因序列岩介可以很明確看到,病毒株從境外到本土產生傳播、核酸型態發生變化,都持續在發生,而且速度很快。哥倫比亞分析追回到當地最早病毒,是早在2019年12月07日就出現來自亞洲的一株病毒。隨著時間演進,不同國家病毒株多重輸入境內,病毒變異非常快,這些都會讓防疫相形困難。
澳洲運用全基因組定序的發現,則正好反映了全球已公布的病毒定序多樣性,也與流行病學數據發現一致。各演化支比例如下:西歐北歐41.3%,美洲30.3%、大洋洲10.9%,南歐東歐7.4%、東南亞6.3%、北非和中東4.3%、東北亞2.2%、薩哈拉以南非洲1.4%、南亞中亞1.3%。
陳秀熙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已連結開放平台供全球各地進行資料進行分析、了解病毒演變情況,台灣對此資料庫也貢獻了44株病毒的序列。2020年可以分為五類,與2019年已經不同,而且2020年2至3月以2019年病毒株為主,2020年4月後已經演變為不同型態。了解世界不同區域的傳播途徑,有助防疫的決策、阻斷大流行。